■新闻背景
2013年9月22日,强台风“天兔”袭击汕头市,造成我市海滨路一带海水严重倒灌,海滨路成为一条河流,老城区几乎全面被海水淹没,水深普遍达到几十厘米,不少地方接近或超过一米,此情此景令市民难忘。虽然这次强台风风力特别大,又适逢天文大潮,潮位达到五十年一遇,是海水从海滨路倒灌入市区、造成老城区大面积被淹的主要原因,但是,据我们实地观察,发现我市海滨路一带的堤围存在着安全隐患,也是造成去年老城区被海水所淹的另一重要原因。
■记者调查
海滨路堤围严重安全隐患不少
记者随市政协委员调查发现,汕头海滨长廊堤围一带,存在几个供车辆进出码头的缺口,这几个缺口容易在强台风来临、潮水水位很高时涌入海水,造成海水倒灌。如广场轮渡码头供车辆行人进入的缺口处,在去年9月22日下午,就有大量海水滚滚涌入,曾经有媒体记者拍摄到了多幅海水涌入时的惊人画面。而在海滨长廊的其他几个缺口,当日也都出现海水倒灌的现象,从而使得海滨路变成一条浊浪滔天的汹涌河流,人民广场水深接近一米、老城区全面被海水所淹也就不足为奇了。很明显,这几个缺口是海水倒灌的便捷通道,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按理应该设置有达到一定厚度的钢制闸门,在海水上涨、水位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启动闸门以封闭缺口,使海水不能倒灌进来。但经记者随市政协委员实地查看,上述几个缺口大部分没有设置闸门,而广东轮渡码头该处的堤围虽然设置有闸门,但却只是二层的木板,在“天兔”海潮到来时,一下子就被冲垮!可见,出入各码头的缺口,均没有设置钢制闸门的做法,使得该段堤围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防洪防潮的能力。
记者随市政协委员观察到,在海滨长廊以西(海港服装城到西岸堤渡口部分)的堤围,明显高度不足,与海滨长廊的堤围高度差距过大,存在短板效应,当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很容易在这段堤围出现海水倒灌。经实地查看,可以发现从海港服装城到西堤渡口,这段堤围的高度,都比该段的海滨路路面高不了多少!其中的潮人码头这一段,大部分的堤围高度和人行步道高度几乎完全一样,其防范强风暴带来的凶猛海潮的能力明显不足,已经成为海滨路堤围的短板,极容易在该段发生海水倒灌。看到这一情况,市民们都感到忧心忡忡。
堤围存缺口可设置闸门关闭
有的市民反映,海滨长廊部分的堤围即使存在几个缺口,也可以设置闸门,只要在海潮达到一定程度时提前关闭闸门,就能够有效地防范海水倒灌,而海滨长廊以西这部分堤围,由于高度过低,一旦达到五十年一遇以上级别的海潮到来,只能是束手无策!据市民们反映,去年9月22日下午2点多,海水最先就是越过海港服装城西边的堤围,直接涌入海滨路,导致附近的老城区相继被海水所淹,成为一片汪洋。市民们迫切希望,这段堤防也要达到海滨长廊那样的标准。
采访中,有的市民对记者说,这次强台风“天兔”造成的海水倒灌老城区现象,给大家敲响了一个警钟:关系到中心城区百万居民安危的海滨路堤围, 堤防标准还不够高, 才会出现该段堤围没有溃堤、海水却能直接越过海堤进入中心城区的极其危险局面,如果台风更强、海潮更凶猛的话,将会给我市造成更为严重的、难以估量的损失,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提高海滨路堤围的堤防标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迫在眉睫。
尽快出台措施予以整治
市政协委员郑Z华、陈芝涛提出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海滨路堤围,尽快采取措施予以整治,要切实提高堤防标准,彻底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市政协委员罗晓红提出6点建议:
降低城市地面硬化率
清明时节的几场大雨正在提醒着我们汛期到了。去年8·17“天兔”台风造成海滨路海水倒灌,整个海滨路和老城区被淹,水深达80厘米至1米。惨痛的教训令每个汕头人难以忘怀,同时也在寻求着造成灾害的原因。对此, 市政协委员罗晓红有独特的见解,罗晓红认为,超强台风带来的暴雨狂风以及天文大潮虽有其超强破坏力,但海滨长廊上十几处缺口无疑也是致海水倒灌的重要帮凶。海滨长廊既是城市景观也起着防护堤的作用,但长廊上码头、道口、涵闸较多,致使据称有3米口径的海滨路排水管和东厦排水泵站在“天兔”面前失去作用。另外老城区由于年代久,地下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低且老化,加上地势低洼,在狂潮暴雨的肆虐之下很容易变成泽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近些年,城每逢大雨就有许多地方“水浸街”,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更严重的甚至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快建设好城市排水系统,保卫好我们的家园是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市政协委员罗晓红建议:(1) 相关职能部门要加紧研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妥善处理好海滨长廊的几处缺口,不要再让其成为海滨长廊防护堤的“短板”和海水倒灌的“入口”;(2) 改变多年来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习惯,在新建或改建道路时积极推进地下排水设施的更新和改造,高标准建设地下排水管道;(3) 平时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地下排水设施的清疏和养护,提高地下管网的排水能力;(4)加强对城乡沟河渠塘的清淤,保证排水的顺畅;(5)降低城市地面硬化率,在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地方铺设透水性好的中空砖,砖中种草,既可提高植被,也利于雨水下渗,减轻排水管道的压力;(6)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不要随意倾倒垃圾杂物,造成沟渠和排水管网的堵塞。同时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的餐饮店,也要遵守社会公德,严禁将富含油脂的污水排入下水道阻塞管网。
市政协委员朱梓明建议:
大力拓宽地下排水管网
市政协委员朱梓明认为,导致海水倒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汕头城区处于地势较低的冲积平原,因此一旦台风或者暴雨来袭,潮水高于地面,马上便出现倒灌。可以说,这是“先天不足”所造成的缺陷。但在水利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海滨路海水倒灌并非“无可救药”。
市政协委员朱梓明认为,疏导重于防堵,要大力拓宽市区地下排水管网,增加覆盖面和密度,提高地下管网在紧急排涝中的作用,让倒灌的海水通过连接海滨路的大量地下管网得以及时疏导分流; 其次,在靠近海滨路一带的地下建设若干大容量蓄水空间,一旦出现海水倒灌,马上开启蓄水池容纳倒灌海水,可以大大缓解海水的倒灌对地面排水造成的巨大压力;另外,海滨路一带要建设若干泵站,配备大功率的抽水排水设备,当海水漫过堤围或者通过地下管道倒灌的时候,可以马上启动排水,尽可能地将积水排入汕头湾。
朱梓明认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汕头历史上多次填海造地,已经直接削弱了汕头港湾的纳潮能力,从而造成台风季节“海水上岸”。然而,目前填海还在进行,我市应当冷静地思考经济建设与天灾侵害之间的联系,在填海造地方面要更加科学的论证,不要片面地为了向海洋要土地,而忽略了海洋会反过来侵蚀城市。
市人大常委冯丽娜建议:
加强应急机制可三管齐下
为有效预防内涝灾害,提高我市的安全保障水平,市人大常委冯丽娜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扎实推进排水防涝设施建设。针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普遍滞后问题,国务院于去年初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应于2013年汛期前,认真排查内涝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二是加强日常监管,落实疏浚任务。冯丽娜对记者说,市有关部门真的必须加强海河溪流水系的管理和疏浚。在我市最为珍贵的内海湾,每到夏天,从东起海湾大桥至西头的石大桥海面上,经常漂浮着大量的水浮莲未见有人清理;在南澳岛的“水上渔村”等食肆,大量厨余垃圾都是随手扔进海里;在新津河边的违章搭建人家,新津河便是他们的垃圾桶;在海湾桥旁的泰星路,一些“农家宴”等大排档将大海当作“天然”垃圾场;而在潮阳、潮南等农村地区,数十年来练江及众多沟渠,一直都是排放污水、倾倒垃圾的方便处。去年“8·17”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是大自然对我们任意破坏环境的报复,也是对职能部门监管缺失的“追债”。因此,一方面必须加强练江及至众多沟渠的清淤疏浚工作,同时必须落实日常监管责任,遏止向练江等江河排污、倾倒垃圾现象,加大对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不留情面地通报监管缺失责任单位,曝光违法排污者,形成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压力,改变污染环境的陋习行为,让大家共同维护我们生活环境。
三是完善应急机制,有效防灾减灾。冯丽娜建议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建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教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以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