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原声”吆喝变喇叭叫卖 潮汕“老声音”近乎绝唱

  本报讯(记者 郑于蓝) “补雨遮”、“磨剪刀”、“箍桶”、“书册报纸来卖”……您可记得这些带有浓厚潮汕“味道”的市井吆喝声?它们曾回荡在D城的老街旧巷,陪伴一代代潮汕人走过物质贫乏的岁月。

  然而随着社会在发展,行业在变迁,宛转悠扬的“原声”吆喝被一台台聒噪的高音喇叭取而代之。传统老行当渐渐隐退,这种承载着数代人记忆的“老声音”渐渐淡出都市生活圈,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时代印记。  

    “原声”吆喝被录音取代

  喇叭叫卖成噪音  

  昔日,货郎和匠人挑担子走街串巷,亮开嗓门吆喝,或高亢短促,或绵绵悠长,特有的方言搭配讲究的腔调,几个生硬的字音顿时化成一曲曲颇有韵味的“潮乐”,令人回味。如今的街头巷陌,不论商铺还是摊档,大多架起音响,用高音喇叭重复播放录音叫卖,声嘶力竭,少了市井风俗文化的情趣,反倒成了噪音,令人烦躁。

  “这种叫卖法实在是太吵了!”家住锦泰花园的龚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叫卖声基本都是录音后通过高音喇叭反复播放,商户完全不需要扯嗓子叫卖。省事是省事了,可是这样的叫卖声不仅听着刺耳,而且单调乏味,有些一响就是一整天,再配上跑调的音乐,简直就是噪音污染。

  不过对于早年居住在老市区的龚女士来说,回忆起旧时老行当的吆喝声,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小时候只要听到巷子里传来吆喝声,就会欣喜若狂地趴在墙边听,有时还会跟着哼呢!”龚女士余味无穷地说,以前逛商场的人不多,流动市场很活跃,卖杂货、糖果、书本的,理发、磨刀、收破烂的等等,从早到晚,叫卖一声接一声地响起,在街巷中此起彼伏,回音袅袅;突然的安静,便是师傅在干活了。所有的叫卖声都是由摊贩自己喊出,声音各有特色,气韵悠长,音调如同歌曲般动听,即便不买,也愿意侧耳听一番,嘈杂的喇叭声根本比不了。  

    昔日吆喝声近乎绝唱

  呼吁保护“老声音”  

  市民老许是一名理发师傅,现在年过六旬,已经不再靠理发营生。但提起昔日吆喝做生意,老许仍然感慨良多。老许说,以前理发店少,理发师傅大多挑着担子穿梭于街头巷陌间,嘴里吆喝着“剃头”,街坊听见吆喝,有需要的会探出身子招呼一声,师傅就停下,从担子里拿出剃刀、围布、脸盆、凳子,开始给顾客理发。后来理发店一多,挑担吆喝变为沿街摆摊。如今居住条件改变,多数商户也有了固定的摊位和店面,流动市场逐渐萎缩,连摆摊的也没了。“剃头”这个吆喝声已经成为绝唱。

  在老许这些老匠人的眼里,新行业层出不穷,老行业日渐衰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吆喝声跟随老行业的没落而远去,淹没在城市的喧嚣中。即便有贩子叫卖,也不过是一台台高音喇叭发出的响声,“原声”吆喝很难再听见。

  采访中,不少市民流露出对“老声音”的怀念之情。声音是一座城市的符号,面对随时可能消失的符号,有市民就呼吁收集这些原汁原味的吆喝声,保留这份潮汕特有的民间文化,不要让吆喝声及它所代表的传统行当永远成为大家记忆中残存的片段。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蔡英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买一送一

潮汕爆笑喜剧:水鸡神算-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