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丹丹) 近日,汕头大学医学院教授张灏带领的课题组在《Nature》属下权威医学生命科学期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在线发表一项研究,其中报道了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对人类食道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前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食道鳞状细胞癌细胞的生长,他们计划将设计临床试验开展干预治疗,以使更多患者受益。
据介绍,食道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ESCC)是第三大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是全世界第六大癌症致死原因。潮汕地区是食道癌高发区,目前对于这种致命的疾病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而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被发现在多个肿瘤中具有防治效果。鉴于二甲双胍在既往临床使用中所具有的良好安全记录,针对此药的肿瘤防治临床评价,绕过了传统的I期试验,直接进入了多种癌症的Ⅱ、Ⅲ期临床试验。不过,在食道癌中还未开展相关的药物临床试验,二甲双弧对食道癌作用的研究很不充分,特别是对可能存在的机制尚未调查。
张灏教授课题组在分子、细胞、整体(动物模型)和病人标本等多个水平详细地阐述了相关的科学问题。研究人员发现二甲双胍可选择性地抑制ESCC细胞的生长,除了能诱导凋亡性细胞死亡和抑制细胞增殖外,还能诱发自噬。而通过药物或基因水平抑制自噬可使肿瘤细胞对二甲双弧诱导的凋亡性死亡更加敏感。据悉,Stat3是许多癌症基因和炎性信号通路的交汇点,它在炎症驱动的肿瘤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该课题组所做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二甲双胍治疗使Stat3通路失活,促进细胞凋亡和自噬之间的串扰,从而引起了二甲双胍对肿瘤的生长抑制。
据了解,张灏教授自2008年底回国后,针对国内特别是潮汕地区食道癌高发而国际上相关研究不足及缺乏动物模型等状况,建立了标本库、动物模型,组织了由多个专业学科参与的课题组。从发病机理、肿瘤标志物和药物靶点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转化研究。目前,张灏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计划设计临床试验开展二甲双胍对食管癌的干预治疗,以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