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边防支队新溪边防派出所荣誉室挂着的锦旗中,有十多面是群众送给李春凤的。这位来汕6年的东北大姐李春凤,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热心与专注成为潮汕老百姓心中的“自己人”,新溪镇的老百姓喜欢亲切地称呼她为“凤姐”。
窗口服务离不开与当地老百姓打交道,对李春凤来说,语言不通是最让她头疼的事情。老百姓讲的是潮汕话,刚开始,李春凤连老百姓讲了多少句话都分不清,“有的办证群众不太会讲普通话,三分钟可以解决的变成了三十分钟。”为了学习方言,李春凤摸索出一套“土办法”。在她多年以来的工作记录本里,有许多汉字的注音。李春凤说,这些都是自己根据潮汕话的发音备注上去的,大多数都是用音标或同音字,实在不行就画个图,自己看得懂就好,平时有空就翻一翻,这样才不容易忘。
潮汕话、户籍业务细节、群众反映的问题,这些都记在了“凤姐”的本子上!这么多年来,业务办理细节等早已烂熟于心,但随时记录群众反映的情况却成了一种习惯。如今,所里的民警很多都随身携带小本子,这也被戏称为“凤姐范”。
“春凤姐常说,她希望老百姓来这里办事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当时认为这很难做到,后来才发现,她真的做到了。”派出所另一名户籍女民警陈萍感慨道。2010年6月份的一个下午,一居民到派出所为他妻子办理户口迁移手续,他妻子是清远市户籍。“凤姐”告诉这名男子,按规定他妻子要到原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开情况证明。该男子当即与年老的岳父联系,但他岳父总是说当地派出所不肯出具证明。凤姐接过手机与老人沟通,由于老人听不太懂普通话,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甚至有点愠怒。“凤姐”却丝毫没有怨言,脸上还带着微笑,轻声细语地一遍又一遍地耐心解释,整整用了四十分钟,都过了下班时间了,老人也终于弄明白怎么去办理手续了。放下电话,“凤姐”的声音已经沙哑了。
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通讯员 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