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一篇报道改变一个女孩的人生

贫困学子接受捐助。

贫困大学生接受助学金。

这几天,再见小林的时候,她已有着六个月的身孕,马上就要成为一位母亲了。如今的她,看起来无比幸福,有着称心的工作和相知相爱的丈夫,以及如父母般慈爱的公婆,童年的不幸在她身上已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小林是本报长期爱心助学的无数受惠者中的一员。她的求学经历,完整地诠释着本报为困难学子圆梦的爱心助学轨迹。2003年,本报的一篇报道《十六岁少女始进学堂》让小林的遭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热心人士闻讯伸出援手,命运坎坷的她在16岁时,终于进入存心学校读小学。本报对她给予持续的关注报道,使她一直备受关爱。升上初中后,广厦私立学校为她提供了免费学位;初中毕业后,她又在蓝天义工的帮助下,到D滨职中读中专,学习一技之长。在此期间,小林患上了结核病,本报又为她呼吁求助,使她渡过难关继续学业。就这样,小林一路走来,生活费用、学习费用甚至患病时的治疗费,一直有本报的关心和热心人的帮助,直至她长大成人。如今,小林在市区一外贸公司工作,丈夫是她初中的同学,2012年底,相知相爱的他们共同筑起爱巢组成一个幸福的家。

每年暑假,正当贫困学子为升学的学费而一筹莫展时,也是本报扶危济困、爱心助学的忙碌季。

创刊15年来,本报帮助过的贫困学子多不胜数,每到暑假,一些贫困家庭孩子为新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发愁,一些准大学生甚至因为家境贫寒而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本报先后发起了多次“圆梦”助学活动,活动得到了热心企业和许多热心市民的大力支持,每年都为一大批贫困学子筹得了学费,助他们圆了求学梦。多年来,在本报的呼吁与帮助下,先后有1000多名寒门学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怀和资助,重燃求学希望。

像这样的助学活动不胜枚举:

2004年,“爱心连线”专版“揭幕”之际,本报就联合龙湖区为50名特困生发放特困助学金6.66万元。为了让更多热心市民也能参与到爱心助学行动中来,还特别开通“爱心助学热线”,为爱心“认捐”助力。

2006年暑假,本报发起“寻访2006优秀特困高考生”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个多月的活动共筹集款项10万元,使50名优秀特困高考生得到资助。

2009年暑假,本报和金平区委联合举办了“金平区贫困生助学活动”,为寒门学子圆一个上学梦,共筹集资金26万多元,170名大、中、小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资助,其中长期结对帮扶的有60人。

2012年暑假,本报与市妇联联合举办了爱心助学活动,推出100名等待资助中、高考的优秀贫困生相关情况,引起热心人士踊跃响应奉献爱心,顺利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上学的心愿。

……

这些贫困的学子,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重病在床,有的甚至是孤儿……比起同龄人,他们承担着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当的重担。然而,困难并未将他们压垮,面对逆境,更为刻苦、更为努力地学习与生活,成为一名名贫困生的生动写照。而这些动人的事迹,都是通过本报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撰写,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每一次助学活动中,本报记者通过与贫困学生深入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感同身受这些贫困生内心里迸发出来的坚强与毅力,采写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救助报道。《刚放假就打起暑假工——以772分考取市一中,为筹学费他每天干足10小时》、《困境前,她微笑面对——从小失去父母的她考上华师大》、《七千元读书费愁熬寒门学子——父母患病家中一穷二白,考上中大的立宇盼望能圆大学梦》……一篇篇真实感人的报道,就像一砖一瓦,在15年的历程中,筑起了一座让贫困学子实现梦想的“爱的城堡”。

知识的海洋,源于涓涓溪流的汇聚,一份报纸,蕴含着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对于孩子们尤其是贫困学子来说,他们渴望着拥有一份每天更新的读本。在创刊15周年之际,汕头都市报编辑部在安利汕头公司的支持下,将前往南澳岛为100名优秀学生和贫困学子赠送100份报纸,新鲜出炉的《汕头都市报》,将为孩子们增添无穷的阅读乐趣。

本报记者 许玉璇/文 郑雯佳/图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郑钟展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多功能手表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