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后,山雨蒙蒙为大南山侨区的村庄增添几分灵气,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果林场……无不显示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大南山侨区所带来的变化。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祖祖辈辈都是走土路的,现在村里有水泥路了,村民一致好评!”村民蔡金汉兴奋地说。在连城村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对泥土路困扰村民生活生产的困境历历在目。告别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太阳下山钻被窝”的日子,连城人自豪地说,现在有了水泥路,去侨区中心区等地探亲访友方便多了。
走进连城村,笔直宽敞的村道让人眼前一亮。村道为村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生活上的便利,更为农产品销售拓宽了路子。老党员蔡祖福说起村道显得十分欣慰:“去年年底修好的村道,赶上了冬瓜收成的好时节。以前要雇人用扁担挑到侨区路口,现在汽车可以直接开到村子里,减少了运输成本,前来收购冬瓜的商贩也比以前多了。”
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方赛妹挂钩,揭阳日报社、揭阳电视台、市科协和市文联4个单位联合扶贫的连城村,去年以来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总投资98万元、全长1.6公里的水泥硬底化村道建设就是挂钩单位的帮扶项目,该工程于去年底建成通车。“在市、区领导关心及有关单位的帮扶下,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村书记蔡锦木说,“村里还将规划建设一个文化广场,目前正在计划修建排污管和规划建设1500米的‘牛桥’机耕路。”
沿着硬底化村道走向田野,记者遇到穿着雨衣,拉着斗车的70岁老农蔡野,说起眼前平坦的水泥路,蔡野竖起大拇指:“现在的路好走,就算雨天出来,我也很方便。去年底我的冬瓜等蔬菜都是我自己用这辆斗车拖着去卖的,有了这条路,真方便!”说完,蔡老伯满足地走向了田边……
恰似诗人王建所描述的《雨过山村》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景象,连城村特有的淳朴和自然,在雨中丝丝宁静祥和的气氛愈发弥漫开来。
村民务农又务工 勤劳致富奔小康
进入大南山侨区桃园办事处石洲村,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幢幢两层高的别墅式房屋特别显眼。周边树木葱茏,龙江河水淙淙流淌。
两层高、占地160多平方米、结合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新型的楼房结构,这就是众多石洲村民的新居。在村民林海贞的家里,林海贞抱着小孙子,爷孙俩玩得正欢呢,不时传来开心的笑声。 林伯开心地对记者说:“村里空气清新,环境又好,住起来真舒服!”这几年村民手脚勤快,除了在家务农外,很多男人都外出打工、从商,赚到钱都回家乡盖新房子,一幢幢小楼房成为石洲村靓丽的风景线。
去年年底,区委、区管委特地在石洲村召开了“大南山侨区推进村级‘一室两会’暨幸福宜居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推广石洲村的建设经验。该村党支部书记唐营葵说:“路灯、监控、排污等配套设施已经建成,村道、巷道基本水泥化。”近年来,石洲村投入500多万元对村庄进行全面建设,包括村道、巷道建设,村道两旁安装路灯,修建加固小二型水库和村里的健身广场等。
在去年刚刚搬进新屋的胡丽娟家里,记者深深感受到农民生活富裕以后的喜悦气氛。胡丽娟说:“以前住的是老旧的平房,现在住在宽敞的楼房里,感觉非常幸福。”她指着房屋大门外的楼梯说,以后生活更好了,我们还想要盖几个楼层呢!走出胡丽娟的家,刚好遇上了她的丈夫张仕镗开着小轿车从工厂回来,他乐呵呵地说:“我现在也开上小轿车了,春节期间还载着老婆孩子去深圳玩呢。”
远处青山连绵,蒙蒙细雨中,云雾缭绕,更为山下的石洲村增添几分宁静与幽远……
多办民生实事 建设美丽村居
去年来,在做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大南山侨区委、区管委坚持走民生引领型发展路子,多方筹措资金6956万元,投入教育创强、危房改造、冷水坑水库和叠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池边路、侨东路、连城路等道路工程建设。
大南山脉下、隆江河畔,是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大南山侨区华侨中学。总投资1790多万元,经过全面扩建改造的校园将为众多乡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大南山侨区这片热土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热潮方兴未艾。侨区农业局长陈锦辉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推进道路、绿化、水库除险加固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多办民生好事实事。”侨区办公室主任唐水荣告诉记者,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村居植绿覆绿大行动“三大工程”,是该区去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今年要启动城市中心以路网为重点的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解决农村卫生环境问题,把雨污分流、垃圾填埋等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奋力建设美丽村居、幸福港湾。

大南山侨区今年将继续推进道路、绿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蔡泽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