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我市教育实践活动坚持 边学边查边改 见成效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后,我市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将化解基层积案、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作为主攻点和突破口,使践行群众路线真正落实在基层。目前,全市信访量持续下降,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实现“零上访、零举报、零违纪”,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中德金属生态城等重大项目纷至沓来。

  根据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实在在解决一批基层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紧密结合第一批活动延伸到基层的整改任务,从活动一开始就按照“边学边查边改”要求,提前“沉”下去,主动“查”起来、“改”起来,着力化解基层积案、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

  干部下派,推进挂钩帮扶整顿问题村

  我市将帮扶整顿问题村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落实市、县领导驻点挂钩帮扶,着力解决农村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市委书记陈绿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要求各级挂钩领导要亲抓亲管,打好帮扶整顿问题村这场“硬仗”。针对排查出的79个问题村,全市派出79个工作组、310名干部深入基层,采取“1名领导+1个联络人+1个工作组”形式进行帮扶整顿。对问题较为突出的22个村,由22名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亲自“挂帅”,从市直有关单位抽调22名处级干部作为联络员,从市、县、镇三级抽调106名干部组成22个工作组,分别协助市领导到挂点村开展工作;对其余57个问题村,由57名县级领导实行挂钩驻点。各市、县挂钩领导充分发挥“主业”意识,亲自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切实帮助问题村解决整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各工作组按要求全脱产参加驻村帮扶整顿工作,进驻问题村后,采取“五一”并举措施,即开展一场摸查、建立一本台账、突出一个重点、办好一件实事、完善一批制度,通过走访当地党政领导、村民(党员)代表、乡贤群众和专门约谈重点对象等方式,“全覆盖”收集群众诉求。阶段来,市、县领导深入问题村调查研究1142场次,工作组开展摸查2680次,建立工作台账79本,摸清查摆了369个突出问题。驻村工作组还严格实行责任倒逼机制,着力抓好“三个重点”,即重点解决矛盾激烈、激化严重的问题,导致多次上访的信访案件问题,较为错综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以敢于碰硬、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开展分类整治。截至目前,22个市帮扶整顿的问题村所查找出来的152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问题转化率为100%;57个县(市、区)帮扶整顿问题村的217个问题已全部妥善处理;上浦村等10个问题较为突出的后进村经整顿也已成功转化为全市村级换届先行点。

  队伍下驻,开展“第一书记”驻村任职

  根据胡春华书记要求揭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创新,分两批选派了76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全市761个经济落后村担任“第一书记”,有力推动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和巩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对我市选派村“第一书记”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给予高度评价。我市将村“第一书记”定位为市委派驻村工作“特派员”,坚持按需对接原则,选派干部所到的村与其所在部门特点、行业优势紧密结合,以“第一书记”的“长处”补接农村基层的“短板”。在开展工作中,761名村“第一书记”将姓名、工作单位及职务、联系电话等信息资料全部向村民公开,坚持经常性“一户一走访”,深入摸清村情民意,及时掌握群众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自下派基层以来,村“第一书记”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一旦村里出现问题,有矛盾、有上访苗头,迅速报告镇委、县委、市委甚至市委书记,在农村一线牢固构筑起维稳工作的“防火墙”。阶段来,共及时参与排查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895宗,预防和妥善处置信访突出问题17件,特别是在全市村级“两委”换届中,“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带头人作用,有力推动了当地村级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

  力量下沉,铺开“双联双促”活动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少明按照市委部署要求,亲自谋划推动在全市铺开以机关联系基层、促进科学发展,党员联系群众、促进改善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促”活动,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搭建重要载体平台,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把市县两级近400个单位党组织全部“一对一”结对联系城区部分村(居)党组织,落实近万名挂钩单位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联系村(居)群众,通过机关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两个紧密结合”,不断延伸党组织网络和触角,促使党建由“封闭”转为“互动”、干部由“长期坐机关”变为“经常下基层”,切实把“敞开大门搞活动”落到实处。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掌握第一手的村情民意,变群众访“我”为“我”访群众,变层层转办为“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查办。结对双方党组织积极推行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群众事务党员代办、党员个性服务、认领公益岗位、“驻村一日”等特色载体,将挂钩联系进一步延伸到村(居)民小组,通过“结对绑定、组团服务”模式,主动出击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不断完善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矛盾化解等机制,有效解决农村基层反映强烈的征地补偿、山林纠纷、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等突出问题。在结对双方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全市来访来信总量下降16%;解决基层群众“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等问题2514宗,投入资金3461万元,党群干群关系明显融洽,基层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开展。

  重心下移,抓好基层信访维稳工作

  我市按照“事要解决”的要求,推动信访维稳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健全信访制度、网络以及工作体系。一是强化“首办责任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首办首问责任制,对群众的初信初访做到“第一时间研究解决、第一时间办结回复”,切实把信访问题解决在首办环节。二是构建“四级信访网络”。全市各县(市、区)和86个乡镇场(街道)全部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1445个村(居)全部建成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室),有效整合基层司法、信访、综治、维稳等力量,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各方”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网络。在市县镇村四级信访网络的基础上,要求市直各部门每季度进行1次全面排查,乡镇场(街道)党委、政府及其部门每半月进行1次全面排查,村(居)每周进行1次全面排查,重要节假日和敏感时期开展集中排查行动,确保基层信访积案排查到位、不留死角。三是畅通“五条信访渠道”。坚持把畅通信访渠道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倾听基层“沉没的声音”,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合法诉求。畅通“五条信访渠道”,即:畅通领导接访渠道。全面启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新机制,市委书记和市长每月轮流接访1次,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市人大、市政协主要负责同志每周轮流接访1次,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半个月接访1次,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和市、县(市、区)部门负责同志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乡镇场(街道)领导班子成员随时接待群众来访;畅通群众来信渠道。认真执行《广东省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制度》,坚持“把来访信件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推动群众来信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有效避免民意、民声被“过滤”、“截留”,建立起干群沟通的“绿色通道”;畅通网络问政渠道。每年定期举办1~2次网络问政活动或视频接访活动,积极拓宽民意诉求渠道。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定期与网民进行视频互动,以“网络发言人”的名义回帖,虚心听取网民意见,正面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畅通网上信访渠道。依托我市率先创建的集网上信访、手机信访、电话信访于一体的“揭阳市网上信访大厅”,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直接反映问题,实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畅通社会反映渠道。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为民反映问题工作机制,依托覆盖全市乡镇场(街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各领域的99个党代表工作室和村级“一室两会”,由各级代表搜集群众诉求予以现场解答或交由有关部门办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畅通的信访渠道。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黄晓芸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送上门的美女

潮汕故事剧:二瓮银(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