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坚果、泰国榴莲干、法国巧克力、韩国紫菜……”这是市民许小姐为马年春节选购的年货。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她改变了通过实体店购买年货的习惯,“转战”网上商城,而且其中绝大部分为进口食品。许小姐的网购行为是目前年货市场的一个缩影,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进口食品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那么,网购进口食品究竟为何受热捧?是不是百分百安全可靠?记者就此进行一番调查采访。
进口食品每年增长15%
一边看着牛津腔的英剧,一边喝着德国的进口牛奶,嚼着美国的车厘子,旁边堆着韩国海苔印尼小饼干等各种进口零食……这是时下常见的休闲场景。只要动动鼠标,这些被誉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进口食品就轻轻松松飞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当一个吃遍世界的幸福吃货。
从市民许小姐的年货购物清单上,记者发现90%为进口食品。“进口食品尽管价格高一些,但食品精致,口感好,最重要的是安全有保障。”许小姐告诉记者。近年来,进口食品渐渐走进大众消费者的生活,一来多新奇好玩有趣的新品;二来在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出现之后,进口食品仿佛就贴上了“安全”标签,成了不少消费者的选择。
来自国家统计局研究资料显示: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12年,中国进口常规食品销售量达630亿人民币,中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食品国。而据调查,进口食品正在成为各大电商竞相争夺的热门品类。去年的双十一网购狂欢中,天猫在12天的预售时间里,售出50吨阿拉斯加野生海鲜,这相当于一个沃尔玛超市两年的销量。同样得意的还有1号店,这家主打进口食品的电商,双十一期间进口食品饮料的销量已经反超国产品牌,仅以牛奶一个品类为例,日销量已经达到十几个集装箱。
电商力推 价格优惠
记者登录多家电商网站发现,基本个个都在力推进口食品,各种关于进口食品的促销广告被放在首页醒目位置。打开中粮集团旗下食品购物网站我买网,进口食品排列在分类页面的第二位,其中包括了饼干糕点、早餐谷物、糖果巧克力等17个品类;中国亚马逊网站上,进口食品排列在食品品类中的第一个,食品销售排行榜前20位中,8个是进口食品;1号店在首页的“商品分类栏”中就能见到“进口食品、进口牛奶”一项,其中细分为13个品类、超过18000种。
记者发现,消费者之所以青睐网购进口食品,除了商家力推,把进口食品全部放置首页显著位置吸引眼球外,进口食品性价比也是消费者倾心的主要原因。相比线下专门零售进口食品的商店或超市专柜,电商给的价格优惠很多。以车厘子为例子,和中国樱桃相比,个大皮厚颜色鲜艳,零售价格一般为100元/斤,而天猫售价为179元4斤(买3斤送1斤),且全国包邮,价格优势明显。
另外,不少电商的进口食品经常推出满减优惠等活动。例如最近借着“年货季”,京东网的进口食品“满99减30”;亚马逊网站则是购买瑞士巧克力送马克杯;1号店除了满减活动还有部分商品买一赠一……有消费者反映,电商的进口食品促销平时也很多,在去年“双十一”前后,还有网站举办咖啡“买一送一”、进口奶1L装9块9的活动。“消费满一定金额,购物网站就可以免费送货,既有优惠又不用自己抬回家,何乐而不为?”喜欢上网购买进口牛奶的林小姐说。
并非百分百安全
虽然进口食品大行其道,但是接二连三的抽检让其纷纷中枪。2013年10月份以来,山东烟台、威海等口岸连续发现多批进口食品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其中,泰国进口芒果干二氧化硫超标8倍,新西兰进口的“野花蜂蜜”竟然掺糖,韩国某品牌香蕉牛奶检出大量固体团等,还有“阿尔特”牌煎锅、“凯亲艾特”牌炒锅蒸发残渣(4%乙酸)超标,“凯亲艾特”牌铝制炒锅蒸发残渣(4%乙酸)及铬溶出量超标等现象。
据了解,目前网络上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以外文为主,由国内的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而严格来说,第一类食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
食品专家提醒大家,消费者购买进口食品的时候,可以留意三个方面:一是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根据国家《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的规定,标签的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二是包装上的经销商信息,特别是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地址、电话等信息。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需要投诉或赔偿,消费者很难去找国外的生产商,只能去找经销商,如果信息不明,有苦难诉。三是看激光防伪的“CIQ”标志。如无“CIQ”标志,消费者有权向经销商索要查看“进口食品卫生证书”。该证书是检验检疫部门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合格后签发的,证书上注明进口食品包括生产批号在内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