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广州电 (记者李敏)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今年第一次被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位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的首项。汕头是国家民政部和省民政厅共建的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在昨天上午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省民政厅厅长刘洪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汕头的民政改革提出期许。他希望汕头在先行先试方面大胆迈开步伐,在殡葬改革、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优抚安置等工作上创新做法。
去年11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提高广东省底线民生保障水平的实施方案》,提出4年投入823.55亿元,让广东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到2017年走在全国前列。而今年正是方案实施的第一年。据悉,2014年用于底线民生保障的支出中,省级财政安排了71.8亿元来负担欠发达地区总投入的58%。
“抓好底线民生保障工作是今年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的任务。目前省已出台了方案,今年要将城乡居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供养等补助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刘洪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年中央和省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补助比例都在提高,显示了对这些地区的高度重视。尽管汕头人口基数大,但作为和国家、省共建的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综合观察点,又有特区立法权,在先行先试方面可以大胆迈开步伐,“走快一点”。他期望汕头在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优抚安置等方面有创新做法。其中尤其是殡葬工作,澄海区海葬比例达到70%,居全国领先水平,“希望汕头总结推广各种成功经验,着力推进绿色、阳光、生态殡葬,打造惠民殡葬品牌。”
2012年,国家民政部与广东省民政厅、汕头市政府举行签约仪式,在汕头设立民政工作改革创新观察点。自观察点设立以来,我市民政各项业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中,社会救助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组织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殡葬改革工作迈出新步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新进步、福利和慈善事业稳步推进、救灾应急工作扎实有效、一批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在全省乃至全国民政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