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我市积极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本报讯 记者周敏摄影报道:记者昨日来到市福利院采访,当拿出相机准备拍照时,一名托养的老人连忙追问道:“这是要上电视吗?不能拍到我,我不能让人知道我住在福利院。”老人的话也代表了许多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心声。近年来,汕头越来越多老年人离开家庭,走进社会养老机构颐养天年,开明的老人家欣然接受养老院里大家庭式的养老生活,但接受这种观念的潮汕老人并不多。“去养老院养老吗?”仍旧是多数家庭里一个子女问不出口、父母拒之千里的沉重话题。

  千名老人拥有床位7.8张

  汕头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虽然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和社会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是养老床位不足,目前全市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450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7.8张,远远低于全国21.5张和全省15.3张的平均水平。另外,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现有老年福利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一方面是潮汕养老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老年人入住养老院,亲友就会误认为该家庭儿女不孝顺,导致区县福利院入住率低。目前入住率最高、接近九成的市福利院拥有约200个床位,但是入住的老人九成以上身体有疾病,六成老人卧病在床需要别人护理,这些老人基本上都是迫不得已才住到福利院来的。

  很多老人哪怕是婆媳不和、父子闹僵、无法自理、儿女繁忙,也只能赖在家度过晚年,生怕离开家庭托养,会被周边的亲戚朋友视为儿女不孝、被儿女抛弃。所以,在当今绝大部分人心里,将父母送去养老机构,或者老人自己想去养老机构,都并不容易。

  机构养老有医护优势

  “十二五”期间,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将进一步加速,我市将依然面临“未富先老”的基本情况,加上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子孙人数减少,“四二一”家庭结构凸现,传统型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退化,社会养老模式日益成熟。而机构养老由于在满足养老方面具有连续性、专业性、即时性,尤其是对高龄老人、空巢老人,以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的服务,将凸显出更为重要的示范作用。市民吴先生的老父亲身患多种疾病,自己和妻子都是上班族,根本无法居家照料父亲。吴先生尝试过雇保姆在家看护父亲,但是稍有护理知识的保姆一个月至少两三千元,久而久之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负担。几经思考,吴先生将父亲送到福利院托养,虽然算起来费用差不多,但是福利院有专业医护队伍,能及时处理父亲出现的症状,反而让吴先生觉得放心。

  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近年来,我市各地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资金投入的力度,积极筹建、改建、扩建福利院、敬老院等为老服务机构。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区位优越、交通便利、风景秀丽的濠江南滨片区筹建集休养、医疗、康复、娱乐、教学于一体的汕头市社会福利中心。该项目占地面积约l26亩,总投资6.41亿元,设置床位4900张,总建筑面积24.08万平方米,计划建设老人院、儿童院、康复医院、综合服务楼、活动中心、老年人大学、培训中心等。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一、二期建设用地126亩的规划条件和规划红线图;已完成项目勘察设计招投标工作;正在启动二期用地征地启动工作。该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大大缓解我市养老需求的压力以及在院老人对医护的需求。另外,市福利院积极筹建“汕头市福利康复医院”,走养医结合、康复与护理相结合的道路。计划投入200万元,用于消防设施配套和医疗污水处理,对15间房间进行改造,购置40张病床,配套治疗间、消毒间、检验室等,并添置医疗设备,探索走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使生活在福利院的老人,不但衣食起居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而且对慢性病或发现病情也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照料,切实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需求。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李津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潮汕搞笑短剧:盗版水鸡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