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随着市民“有车一族”队伍的日渐庞大,金砂路、中山东路、东厦路等市区诸多道路经常出现交通拥堵乃至大塞车,特别是交通高峰期,严重的拥堵更是令人“窝心”又无可奈何,“通行饥渴”成了许多人出行的最大担忧。
然而,在市区的外马路,堵车却很少出现,有人甚至断言“外马路是全市唯一不塞车的大马路”。对于家住外马路市民们来说,“不塞车”成了一份“特殊”福利。为什么外马路少有塞车现象呢,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走访。
堵车,在外马路纯属“意外”
除了医院门口稍微拥挤外,整条马路可谓“一马平川”
城市交通的“世外桃源”!——近日,在记者分多个时段驱车穿行外马路后,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更有些难以相信,在城市诸多道路不胜重荷的当前,还有这样一条马路如此的“一马平川”。
外马路是金平区的主干道之一,东西走向,西起商平路,东至291号的市聿怀中学(即是市第三中学)。全长近3公里,双向四车道,混凝土路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汕头市区最长最宽的主干道,因为密布市政府、邮政局、海关、医院、学校等机关事业单位,商铺林立,曾是汕头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改革开放后,随着金砂东路、中山东路、长平路等道路建设延长以及城市布局逐步东移,曾经红火风光的外马路冷寂了下来,变得现在有点冷清。
记者沿着今年11月刚刚完成路面修缮的外马路进行实地走访,看到沿路两侧分布着市二医院、外马三小、外马四小、电信局、文化馆、市二中、市中心医院等单位,但除了上下班(学)的交通高峰时段马路上车流略有增多外,路面上基本没有堵车现象。“除非偶发意外交通事故,否则外马路不会堵车,我几乎每天都开车经过外马路,极少遇到堵车”出租车司机老王明确地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在学校门口的“家长接送大军”也普遍没有东区一些学校那样的“壮观”,基本不会影响路面正常过往交通,也不用交警“进驻”指挥疏散,而且有不少高年级学生还是自行上下学,无需家长接送。对此,在外马四小门口接儿子的家长陈女士称,这主要是外马路片区学校规划设计合理,生源多来自周围居民区,家校距离近,所以家长接学生不用驾车,这无形中也就减少了塞车的出现。
整段外马路“车流冷清”现象,只有在大华路口到汕樟路口的这段路面才有所变化,因为大量来自市区乃至粤东各地的病患到中心医院就医,骤增的车辆和停在路旁等候生意的出租车挤在一起,才导致过往车辆车速减缓通过的现象,特别是每天的就医高峰期,医院门口路段时而显得较为拥挤。
停车方便 车少路静 睡得安稳
外马路一带居民享受“边缘化”带来的优越环境
外马路过往车流量少,家住外马路的居民开车出入就非常方便。住在外马路104号的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居民享受到的最大福利就是“不塞车”和“停车方便”。黄先生称,他在西堤路一货运站上班,每天从不用担心路面交通堵塞而选择“错峰”上下班,尤其是晚上加班或是外出访友办事,也不用像住在东区的居民一样担心驾车外出、深夜回家难以找到车位停车,他基本不论何时归家都会有车位“候着”。
走访中,记者注意到,因为外马路岔路多,不少住户或是沿街商铺经营者的有车一族多是把汽车驶进巷道中停放,不用担心“停车难”。同时,由于一些沿街商铺倒闭大门关闭,一些车主也就径直把汽车开上了人行步道处停放。在外马路新华书廊前路段,因为过往车辆相对较少,有些到附近商铺办事的车主还把汽车临时停放在路旁的非机动车道上。
此外,外马路公交车线路密集也极大地方便片区居民出入。住在外马路50号的市民李先生称,经过外马路的公交车较多,如10、13、16、25、35、36、37、52路等,基本公车出行范围覆盖了中心城区各地,他们居民出行无须担忧担心“无车可坐”。
外马路过往车流减少,除了给片区居民带来交通顺畅外,还有一个“福利”,就是临街民宅住户不用受到汽车尾气、路面粉尘和噪音的影响,夜间能睡个安稳觉。走访中,外马路住户李先生等人介绍,十多年前外马路交通“红火”时,李先生等临街住户离家上班时都要记得关闭窗户,否则晚上下班回家时家里客厅的桌椅上就会蒙上一层灰,那是过往车辆卷扬起的飞尘所致。还有就是深夜睡觉时过往车辆碾压路面的“隆隆”声响,能把人从熟睡中惊醒,以致一些睡眠质量差者“被唤醒”后整夜折腾再也难以入睡,有的不得不耳朵塞棉花“装聋子”抵御夜半噪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外马路车流稀少,他们的生活逐渐告别这种种“折磨”,他们的心里都为此“偷偷乐”。
为什么他们开车不走外马路?
诸多车流纷纷“回避”造就了通畅的“西部快线”
外马路为什么车流稀少呢?采访中,住在外马路联兴里的退休工程师陈明兴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十余年来老市区人口陆续东移,现在不少房屋都是空置房“铁将军把门”,或是只剩下“恋旧”的老人居住,人口减少特别是占交通出行量主体的青壮年减少,外马路自然“车马稀少”。另外“人气就是财气”,居住人群少了,沿路商铺生意自然也受到影响,生意冷清经营又没有什么特色或是价格优势,专程前往逛街购物的人流少,马路自然“空落落”的。
其实,与外马路平行的海滨路和中山路,都密集分布着大量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以及居民区,这些人群上下班为什么不走外马路呢?
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的林司机介绍,虽然外马路和中山路、海滨路一样都是贯通东、西区的干道,但外马路有点弯弯曲曲,类似蛇行状,不如海滨路和中山路笔直容易行走。而且路道中有绿化隔离带,导致路面变窄,如果前方有公交车靠站,紧跟后面的机动车也得随之靠边稍等,无法开“快车”。还有就是该道路两侧民宅众多、岔口多,驾车通行时较“费神”,所以驾车一族如需开车前往老市区就干脆“一步到位”,选择中山路或是海滨路通行,不用兜兜转转。而对于在海滨路的机关事业单位上班的人群来说,他们上下班往返于东区与西区,一般都会直接走海滨路一直向东,很少人会向北拐进外马路。至于那些需要取道C石大桥的过境货车、客车,则更无须走外马路,金凤路、中山路、金砂路都是更主要的选择。
诸多“来头”的车流纷纷有意无意地“避开”外马路,竟然造就了一条通畅的“西部快线”,这或许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吧。
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