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李敏 通讯员柯睿)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作为“纸”质媒体的报纸,正日益受到来自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近日,记者走访了龙湖区部分《汕头日报》的“订报大户”,倾听大家对新一年办报的建议。许多读者对日报的喜爱几十年如一日,他们认为日报的优势在本地,只有突出鲜明的“本土”特色,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越办越好,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龙湖区金霞街道地处我市中心城区,每年均十分重视党报党刊订阅工作。金霞街道开会动员,层层发动整个社区,包括机关、工厂、非公企业、两新组织等订报,2014年共订阅《汕头日报》210份。金霞街道党工委书记郑向平日常喜欢阅读,是本报的“老”读者,2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剪报的习惯。他认为,当今时代在变化,阅读习惯也在改变,纸质媒体要继续生存并赢得读者的青睐,就必须在有别于电子媒体的内容上精心经营。“《汕头日报》应该立足于本区域,在本地新闻上下功夫,多一些‘草根的东西’,做到既突出本土特色,又具有时代特色。”郑向平说,日报以往的系列评论、基层采风、走转改等栏目都给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必须有群众的参与,报纸才有生命力”。他建议日报继续改革会议新闻,保持报道篇幅的短小精悍,认为这样才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龙湖区龙祥街道2014年共订阅《汕头日报》170份,实现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退休老干部的“全覆盖”。街道党工委委员林辉平认为日报版面设计大气,有主流大报风范,深受基层各部门的喜爱,在创建学习型机关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林辉平认为《汕头日报》应着眼汕头人的日常生活,将贴近百姓心声的报道做精做细。他喜爱收藏,关注教育,建议多刊登收藏知识、育儿心得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