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汕头中心城区的西部,有一条历史久远的主干道——外马路。随着城市拓展的步伐不断向东迈进,外马路一带渐渐被“边缘化”。对于大部分居住在东区的市民来说,除非特殊的原因,工作生活中已经很少跨过汕樟路,走进外马路。因此,家住外马路一带居民的生活形态和生活环境,也渐渐在人们认知中变得模糊。
今年以来,外马路经过修建,目前主车道已通车,明年一月份整条马路的改造工程将全部完工。在外马路即将旧貌换新颜的时候,我们将目光投向这条沧桑的道路,投向“外马人家”,用新闻为您讲述陌生而奇趣的“外马故事”,敬请留意。
汕樟路是贯穿汕头中心城区的南北主干道,外马路从城市的最西端延伸而来,至此嗄然而止。也正是汕樟路,将中心城区的西部与东部清晰“切开”。然而,仅仅一路之隔,从东区跨过汕樟路走进外马路,顿时令人产生时光倒流的恍惚。置身外马路,仿佛“穿越时空”至少十年以上,这里的一切好像都“慢半拍”,到处散发着浓浓的“怀旧”气息。
和东区车水马龙、人流络绎不绝相比,外马路的民居显得格外静谧。午后的南北园、爱群巷片区内,不时可以看到有老人拿着凳子凑在家门前聊天喝茶,拉拉家常,有的则摆开了象棋进行厮杀,有的抱着孙子晒太阳。巷道里卖菜、补鞋摊、日杂店的经营者们也不时和经过摊前的市民打着招呼,借火点烟,一片邻里和睦相处的安详气息。
“老厝陈列馆”风光独特
“除了古老的骑楼外,八十年代为水洗石,九十年代为马赛克,2000年后为贴砖”,记者遵循建筑界的这条依据楼房墙面估计建筑物年龄的“法则”,观察外马路沿路民宅,发现除了近年来旧房改造新冒出的俊逸荣轩、信逸雅园、汇涛花园、广场花园等屈指可数的几个新小区外,大多就是高矮不一、外观不同的旧民居,而不同建筑外观,实际上也透露出它们各自的“高龄”。
记者细心留意到,外马路西段的民宅民居多数“历史悠久”,像外马路国平路到南海路这段沿街民宅,就是带有旧时代烙印的骑楼结构式民宅,虽然细腻的建筑线条仍可映射出昔日的风光,但大都已“年过花甲”,甚至是迈入了“耄耋之年”。楼宅外墙窗户框架上饱经岁月风霜的残破罗马柱就是明证,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外马路中段的联兴里、联和里片区的民宅,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改造的,外墙多为水洗石,大部分是七或八层高的综合楼,比起外马路头一些已经灰黑低矮的民宅,看起来要牢固得多,但没有物业管理的开放式楼宅群也透露出“这是老旧小区”的信息。
老街坊“联防”靠“眼熟”
和东区花园小区住户多为“外来户”的情况相比,外马路民宅的居住者多为“原住民”,大多是一间祖屋演绎几代人的“祖传故事”,就算是新盖的俊逸荣轩、信逸雅园时尚小区,居住者中也有不少是老厝拆迁户。因为居民区外来的陌生面孔少,所以只要“新鲜”面孔在老宅周围转悠,就会引起街坊们的警觉,邻里间也自然形成治安的“安全网”。
当记者在爱群巷、联合里片区走访转悠时,就可感受到“编外”保安员们的警惕目光。巷口或是楼下小店的经营者对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行“注目礼”;几位老伯特地从店内起身跟随记者客气地问“干什么?”;两位老姨见记者在巷道里穿梭,也上前拦住严肃地询问“你找谁?”
“这里居民的安全意识蛮高的!”记者上前和联合里小区一食杂店经营者套近乎后,他才告诉记者,小区里多为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大家都熟悉彼此“三代人”,所以只要发觉有眼生者,都会予以“关注”,像在巷口摆摊卖菜卖猪肉的小贩或是楼宅底层的开店者,都是小区的“义务保安员”,只要有什么异常现象,都会落入他们的“法眼”,老城区邻里间的平安联防网就是这样自发“编织”成的。
外马沿路绵延“老人社区”
除了建筑物“老旧”外,外马路的“老气”还体现在居民区的老人多,几乎每个居民片区,都可以看到一群群老人家悠然自得地散步悠闲或是喝茶聊天。在外马路和国平路交界处的南粤大厦和老汕头邮政局门前的步道上,每天下午到傍晚时段,这里就成了市区一处知名的“老人角”,数十名老人家聚集一起或下棋或打扑克,一片晚晴乐融融的气氛。
家住外马路的市塑料厂退休师傅老王告诉记者,他来这里下棋娱乐已有近十年了,也结识了不少棋友。每天下午到黄昏时段,大家就在此切磋棋艺,有的围观者看到“激战”关键时刻总是忘了“观棋不语”的古训而出言“指导”,场面十分热烈。老王称,下棋是一种脑力活动,通过下棋,老人们既消磨了时间,也锻炼了脑力,不致“退化太早”,这处没有围墙的“老人棋园”成了老人们的“活动中心”,留下了他们的欢乐时光。老王还介绍,这里由于处在十字路口,空气通畅,夏天晚上,又成了老人们的“避暑山庄”,不少老人都来这里纳凉消暑……
“老市区虽然‘老迈’,但我们在这里居住了大半辈子,都有了感情,不舍得走”,采访中,抱这样心态在老市区“养老”的市民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现在外马路虽然“萧条”,但少了车水马龙带来的环境污染,这里的天空更加明亮,空气更加清新……这些都是东区难以比拟的“无形资产”,一位老人笑着说了一句“家住外马路的舒服,用钱买都买不到”。
悠扬的潮剧唱段中,几名在家门口喝工夫茶眯眼“听歌”的退休大爷身影被落日余晖拉得老长老长的,悠扬绵长的潮乐久久回荡在小巷上空……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