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郭媛) 日前,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珠海等地先后出现登革热疫情,引起市民的关注。记者从市疾控部门了解到,我市今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密度同比往年偏高,目前密度约为低峰期的4倍多;加之当前季节正处于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期,市民应提高警惕,注意防蚊灭蚊。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广东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也会在户内如富贵竹等水养植物中滋生活动。据介绍,当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诱蚊诱卵器指数达到“5”时,通常认为应引起警惕,而目前我市监测局部地区指数已接近“20”,是“警惕线”数值的4倍,我市的白纹伊蚊密度偏高,发生登革热的风险较高。
据介绍,预计9月份全市总体的白纹伊蚊密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国庆黄金周的到来可能会加密珠三角等地与汕头的人流往来,我市发生登革热的风险增加。对此,市疾控部门提醒市民,近期注意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防止蚊子滋生,以避免蚊子叮咬。如未来几天下雨应及时做好清理雨水积水工作。市民如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一旦出现发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