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丹丹 实习生 林晓翠 汤路遥) 今年7月份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珠海等地先后出现登革热疫情,引起市民的关注。记者昨日从市疾控部门了解到,我市今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密度同比往年偏高,目前密度约为低峰期的4倍多;同时,随着中秋、国庆“双节”的来临,人员流动增加,我市当前正处于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期,市民应提高警惕,注意防蚊灭蚊。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伊蚊。汕头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即“花斑蚊”),这类蚊子喜欢安静的清澈水源环境,多孳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容器和植物容器以及石穴等小型积水中。市疾控中心消毒杀虫科科长谢广昭介绍说,当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的诱蚊诱卵器指数达到“5”时,通常认为应引起警惕,而目前我市监测的该指数已接近“20”,是“警惕线”数值的4倍,这也意味着我市的白纹伊蚊密度偏高,发生登革热的风险较高。
据介绍,预计9月份全市总体的白纹伊蚊密度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双节”的到来,从珠三角等地来汕走亲访友的人员也可能增加,我市发生登革热的风险增加。因此,市疾控部门提醒市民,近期注意清除房前屋后的积水,防止蚊子滋生。一旦出现发热、肌肉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主动告知是否有疫区活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