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80后90后自建民俗艺术馆

王秀君向记者展示馆藏的@印

  在澄海区凤新一路有一幢小楼房很不起眼,走进这幢楼房却“别有洞天”。潮汕金漆木雕窗台、梳妆台、睡床、春盛、斗笠、老式旅行箱、泥塑、剪纸纱丁……各种充满潮汕特色的日常用品潮汕民俗艺术品在这里展示,引人忆古怀今,这里就是博今潮汕民俗艺术馆,是我市首家私人筹办的民俗馆,且免费对外开放。

  令人惊讶的是艺术馆的筹建者和工作人员都是一群80后、90后的“后生仔”。艺术馆馆长王秀君是一名本地土生土长的澄海女青年,喜欢艺术的她一直对潮汕民俗有着深厚的感情,为了更好地保护、展示、传播、传承潮汕特色文化,她和几名年纪相仿的好友自筹经费收集藏品、自建场馆陈列展示,办起了博今潮汕民俗艺术馆。

  半年多参观人次逾两万

  今年1月19日,经澄海区文广新局同意,博今潮汕民俗艺术馆正式开馆。民俗馆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共分三层展厅,一楼设置展板宣传澄海特色景点、美食等信息;二楼集中展示潮汕民俗日常生活用品;三楼设置潮汕特色工艺品展示区、非遗真品展示区等。

  在二楼的日常用品区,记者看到,这里展出年代久远的木床、梳妆台、脸盆架、桌椅、@印、劳作工具等,藏品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虽然陈旧,但年轻人可以借此了解祖辈的生活。在该区域,还摆放有七八十年代的“婚嫁三大件”其中的两件——凤凰牌自行车和缝纫机。另外,还有一艘纯手工制作的红头船模型。据介绍,该艘模型是海门的老船工十年前根据红头船的船身结构,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后手工制成的,前有双锚、后有舵桨、内藏船舱,各种零配件开启灵活,将象征潮人精神的红头船微缩再现。登上三楼,来到潮汕文化艺术品区,这里有金漆木雕、潮绣、泥塑、纸影戏、陶瓷、纱丁、抽纱等潮汕传统工艺品。其中包括80多岁花灯艺人童文淦制作的“水漫金山”,有潮安大吴泥塑非遗传承人吴维清应邀制作的一组以潮汕民俗、潮汕非遗项目为主题的泥塑作品等。

  半年多来,艺术馆已接待学生、游客、侨胞等各类参观者逾两万人次。令人感动的是,很多市民参观完民俗艺术馆后,自发地带来了家中的“藏品”,从粮票、布票到潮汕的侨批,从公鸡碗到@印,很多带着家族记忆的老物件,现在已一一陈列在案,目前全馆共有5000多件藏品,其中既有王秀君等人收集回来的,也有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

  经营文化生存空间

  让民俗“活”起来,是博今艺术馆最重要的“经营”法宝。“民俗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产物,需要慢慢养大,需要演绎,更需要不断的传播,令其进入真实的生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作用、发生关系,这样文化才有生存的空间。”王秀君说。

  熟悉潮汕的人应该都了解,春节前,潮汕地区以前家家户户都得自己制作@品,如春节要制作“红@桃”等@品以作为祭奠祖宗的供品。随着生活的简约化,很多家庭都不愿意动手做,只到了需要的时候到商品购买现成的。年味慢慢消失,没有了年前筹备年货的那股热闹劲,更丢失了筹备年货时全家人围合一起齐齐动手的那股亲热劲。开馆后的春节前夕,民俗馆便邀请来多名老阿姨,请她们坐镇馆中,教年轻人制作“红@桃”。民俗馆再通过微博、短信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宣传这次活动。结果,当天60多位学生涌过来了,亲身体验、见证了一枚红@桃的诞生,从一个面粉到一个@,从蒸熟之后要在@品中点上一滴胭脂红到一个雕刻着“吉祥福禄寿”的@印等等,每道工序每个步骤,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

  接下来,艺术馆又举办了泥塑沙龙、剪纸沙龙、侨批文化讲解等各种文化活动。日前,艺术馆已成功申请成为“澄海区科普教育基地”,还被市团委评为“亲青家园”。

  “以馆养馆”持之以恒

  私人筹办,免费开放,这间民俗艺术馆,该何以为继,该如何壮大?该馆的创办人之一杜伟亮向记者透露,从购买、收集藏品到租用场地、布置展馆,前期的投入200多万元。开馆后展馆的维护、展品的更新、定期举办的文化活动再加上雇工、水电费,都需要不断投入。“在接下来一个月里,艺术馆还将进行一次大的装修升级。”

  无疑,民俗馆要持之以恒地开办下去,出路就是民俗馆最终能实现以馆养馆。杜伟亮等创办人的想法是,首先发动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藏品),一起为保护和传承潮汕文化出一份力,并向政府申请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以及一些政策扶持;其次是继续充实民俗馆内部的文化礼品,如目前馆内销售的以民俗为主题创造的“潮汕民俗明信片”,每套10元,便深受参观者的喜爱。“通过文化礼品的销售,来维持馆内部分日常的开支。”杜伟亮说。再者,民俗馆可以作为一个创业的孵化器,通过与学校合作,让学生针对潮汕民俗设计出优秀的文化创意商品,包装策划后推向市场。

  “这个馆其实就是像我们的一个小孩,现在还要靠‘奶粉’维持生命,而这个‘奶粉’还是需要我们自己的公司来供应,当然也有其他一些热心人士、企业来帮忙,也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关注这个艺术馆的成长。”王秀君说,她期盼这个艺术馆能够有自己的“造血功能”,最后真正“断奶”的时候,它就可以达到“以馆养馆”的状态。

  本报记者 孙欣欣 文/摄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黄幼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叫小姐-2010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送上门的美女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