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拥堵、污染等诸多问题。因此,自行车以其低碳、方便的特性,又重新回到市民的生活中,成为不少人的代步工具,进而也带旺了整个自行车“产业链”。记者日前走访了解到,曾一度濒临“绝迹”的单车修理摊档,如今又出现在市区的街头巷尾,一些摊档的生意还相当红火。
林师傅的单车修理摊就摆在长平路一条巷子口。3只打气筒、2个脸盆、2把小木凳,还有各种各样的工具、零配件,这个看起来简易的修车点,就是林师傅常年蹲守的地方。记者来到摊位时,四周正横七竖八摆放着四五台等待修理的单车,而老林就坐在其中,麻利地捣鼓着一辆破了胎的山地车,时而割裁,时而粘贴,10来分钟后,轮胎就补好了。还没等老林喘口气,又有一人牵着单车上前,要他修一下刹车装置。
好一会儿,手头的活总算告一段落,林师傅这才停下来跟记者聊起自己的修车生意。“早些年不行,太惨淡了。这两年骑车的人多了,才渐渐有了起色。”林师傅说,他干修车这行已经有二十个年头。记得十几年前,一天修20几台单车不足为奇,有时从清早忙到晚上收摊还不一定修得完。后来摩托、汽车遍地跑,摊位的生意越来越差,有时苦苦等了老半天,一笔生意也没有。实在撑不下去了,他只好关门转行。
不过自从提倡环保出行以来,这两年骑单车的市民确实增加了不少,修车的业务量随之提高,老林索性重操旧业,又摆起了单车修理摊。最忙的时候,一天能修10多,辆单车。尽管不及十几年前的水平,但老林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在中心城区,像林师傅这样的自行车维修摊档并不算罕见,只是分布不均匀。记者连日来巡城,发现单车维修点几乎都是流动摊位,这些摊位密集分布于城市西区,尤其是在老市区,一条百来米长的街道上接连出现两三个修理单车的摊位,且每个摊点的生意都不错。相反,越往城市东区,摊档数量就越为稀少,只是在一些老式开放住宅小区内或学校周边可以看到它们的存在。
本报记者 郑于蓝
①:修车摊“重返江湖”。
②:在一些高档的自行车行,修车的师傅都比较年轻。
③:修车收费仍然比较低廉,简单的维修一般只需几块钱。
④:维修单车不需特别复杂的手艺,但需要耐心和细致。
本报记者 袁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