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以132万多字的蝇头小隶,集中体现在123幅高23厘米、长6米多至9米多不等的长卷上,展现出一种儒雅之美,令人爱不释手。这一卷卷既有文学价值又有书法之美的作品,出自金平区科技型民营企业家68岁的李希龙之手。这项创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科技立项。
李希龙是土生土长的汕头大窖人,早年因为家境贫寒,他初二还没念完就告别校园跟父亲一起“修理地球”,但这并没有阻挡他求知若渴的脚步,工人文化宫、市文化馆和中国人民银行里的文化宣传走廊成了他最常“光顾”的地方。1963年他开始在乡大队负责文化宣传工作,这也是他与书法艺术的“触电”由头。李希龙练习书法并无名师指点,也无齐全的用具,一切都靠自己的揣摩和就地取材,往往一张报纸就能让他津津有味地练上好半天。1965年,李希龙到市交委围海指挥部负责出简报,编、刻、印、校对都是他一手包了,不仅要一笔一划地刻钢版字,而且还不允许出错,这看似枯燥的活儿却为他日后手抄《红楼梦》练就了坚实的入门功夫,养成了他严谨细致的作风。
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也许正是李希龙成功的秘诀。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青州的范公亭,北京的故宫,西安、曲阜的碑林以及苏杭一带90多座园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到一处,别人看的是风景,他看的却是古今书法家留下来的墨迹,有时一蹲就是半天。他说,这些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在近20年手抄《红楼梦》的创作历程中,李希龙先后五易其稿。120回本的《红楼梦》,他第一次写了18回,第二次写了43回,第三次写了80多回,第四次写了近110回,都因为不甚满意而“推倒重来”。直到2006年,反复尝试的他才最终确立了使用长卷书写的形式,经过6年多的辛勤创作,终于在去年年底大功告成。
这部每个字都控制在0.4厘米见方的蝇头小隶《红楼梦》长卷的成功创作,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史馆和省、市书协负责人的关注及好评,认为这是时下隶书书法创作的一个“大工程”。接下来,李希龙打算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举办个人展,让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公诸于众。 本报记者 陈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