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汕头人的张建清和肖亮煌,同一年入伍,同一年退伍。1998年,他俩已是长江抗洪抢险的战友。如今,在退伍返乡的8年后,他俩再次穿上当年的军装,并肩奔赴潮南区参与前线抗洪救灾工作。
昨天,记者在灾区采访蓝天义工救援队时,了解到这对特殊的退伍“兄弟”。
一通电话——退伍“兄弟”共赴灾区
18日,正当潮南区灾情十分严峻时,蓝天义工协会决定组成一支民间救援队,前往救灾。当晚,协会秘书长林焕忠给张建清打了一个电话:前往潮南救灾,你组织一下。
放下电话后,张建清又打电话给肖亮煌,询问是否一起去潮南救灾。肖亮煌当即答应。随后短短半个小时,一支由12人组成的救援队就此成立,其中还包括8名退伍军人。19日凌晨6时,作为最早进入潮南灾区的民间救援队,蓝天义工救援队携带物资进入受灾严重的陈店镇。此情此景,对张建清和肖亮煌来说,时光仿佛回到15年前。
1998年,张建清和肖亮煌同时从汕头应征入伍,成为海军陆战队员。2005年,张建清和肖亮煌一起退伍回乡。如今,看到乡亲被困,这对“兄弟”又一次穿上当年的军装,共赴灾区抢险救人。
自制小船——“汪洋”中搜救灾民
进入灾区后,救援队首先来到陈店镇水利所位于流仙乡的一个电排站,这里是陆地上唯一能接近重灾区的地点。不过,面对大批被困人员,问题出现了——摆在面前的救援工具仅有一艘电排站租来的小木船。
救援队随即分成两组,由张建清带队的一组划起小木船,开始往积水更深处救人。没有任何救援工具的肖亮煌则利用两个木桶和几根竹竿制作了“漂流船”,开始救援工作。“最早救到的是三兄妹,女孩脸色苍白,趴在木板上漂浮呼救。”据同组救援人员介绍,“漂流船”面积小,一次只能救一人,但施救时女孩不断央求救她两名哥哥,无奈之下,救援人员答应女孩一定会回来救她哥哥。
让救援人员后怕的是,由于另外两名男孩不会游泳,漂了很远,最终花了2个小时才找到他们。实际上,在陈店灾区救人时,张建清和肖亮煌还遇到不少相似情景。前线救灾的48小时内,他们仅仅休息了4小时,即便肚子饿了,也只是啃两个面包充饥。
或许,在众多救援队伍中,张建清和肖亮煌只是两名奋战在前线的普通救援人员。但对于每一名曾被他们所救的人来说,这两个名字,隐含着军人应有的精神。
本报记者 杨立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