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汕头有群特殊“演员”

他们会逼真地模仿各种不同病症,有时一天内要接连被“医生”听诊、问诊上百次,有时要求掌握两国以上语言……这是一群鲜为人知的特殊“演员”,他们专门扮演各种病人,有人叫他们模拟病人,准确地说他们是标准化病人(简称为“SP”)。目前全国的“SP”非常稀少,汕头大学医学院现有20多名“SP”,近10年来,默默服务于医学的教学事业,却极少被人所知。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些特殊“演员”,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标准化病人(即“SP”)是指身体健康的正常人,经系统培训后准确伪装出各类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或病史,在医学教学和临床考核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在临床教学或实践过程中,不少患者就医过程并不愿意医学生或见习医生的参与,“SP”因此应运而生。但由于成本、服务意愿等原因,目前国内“SP”稀少,大多数医学院校无法将“SP”运用于教学。

  “汕大医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仍坚持将‘SP’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的学校。”汕头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杨棉华教授介绍说,在李嘉诚基金会资助下,2002年汕大医学院建立了国内首家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临床技能中心,尽管已经拥有了国内第一个智能化全自动综合模拟人作为教学训练之用,但机器人总归不能完全替代真人;而且,学院坚持走医学生“精品教育”之路,希望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具备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和灵活的医患沟通技巧,因此,中心从2002年开始招募“SP”作为教学指导员。

  汕大医学院首批“SP”经培训后于2003年底正式“上岗”,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至2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身份年龄各不相同,其中部分人已坚守这份工作10年。  

  小张是位资深“SP”,说起当初选择这份“特殊职业”,他对自己的选择十分骄傲。小张告诉记者,2002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汕大医学院的招聘信息,当时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他依然怀念大学校园生活,于是毅然报名应聘,从未学过医的他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认真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专业的“SP”。

  小张说,虽然现实中他还拥有另一份稳定的职业,但10年来兼职当“SP”也成为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地说我们‘SP’的工作就是没病装病,这可能会让部分思想传统保守的潮汕人难以接受。”小张告诉记者,现在除了他的父母妻儿等近亲知道他当“SP”外,周围大多数同事、朋友并不知晓,他希望更多人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的工作。

  和小张不同的是,李先生选择当“SP”有些偶然。李先生说,10年前刚开始从事该工作时他很不自在。“在陌生人面前装病,还要被检查身体,很尴尬,甚至不敢跟家人说。”李先生谈起刚“入行”时的情景,他笑称自己“演技”拙劣,感觉像在“卖身”,可当他真正深入了解这份工作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意义所在,工作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我们对‘SP’非常尊重,学生们都称他们为老师,教师节他们也会收到我们的贺卡。”杨棉华教授告诉记者,要成为一名合格的“SP”并不容易,他们不仅要准确演绎出不同疾病的症状,还要掌握一定的医疗常识,有时甚至还要能够进行全英文对话,他们既是“患者”,又是评估者和指导员。

  杨棉华教授说,有时考试,一个“SP”从早到晚要假装“昏迷”数十次,而且每一次都力求逼真,不能“笑场”或“出戏”,对于他们的体力和敬业精神都是一种考验。有时,一些“SP”被反复叩诊、听诊,身上的皮肤甚至出现红肿淤血,他们也不吭一声坚持到最后。

  “不仅精品化医学教育离不开‘SP’,未来医学发展更离不开他们,他们值得所有人敬佩。”杨棉华教授表示,目前的“SP”数量依然偏少,特别是精神科、妇科等特殊专科的专业“SP”依然是空白。她建议我省最好能建立统一的“标准化病人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她还呼吁更多市民能够理解并加入“SP”队伍。

  本报记者 邓丹丹/文 郑雯佳/图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群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埋单(2013贺岁片)

潮汕爆笑喜剧:好梦难圆-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