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至99项

  记者昨天从市群众艺术馆获悉:昨天经市政府有关部门会审理通过,又有9个项目入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增至99项。

  在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其中国家级的有9项,分别为:《英歌(普宁英歌)》、《潮剧》、《木雕》、《玉雕(阳美翡翠玉雕)》、《祭祖习俗(灯杆彩凤习俗)》、《镶嵌(嵌瓷)》、《狮舞(青狮)》、《木偶戏(揭阳铁枝木偶戏)》、《龙舞(乔林烟花火龙)》。省级项目的有28项:《春节习俗(揭阳春节习俗)》、《赛龙舟(揭阳赛龙舟)》、《酱油酿造技艺(揭阳酱油酿造技艺)》、《潮州音乐》、《茶艺(揭阳工夫茶艺)》、《南枝拳》、《乒乓@制作技艺》、《广东汉乐》、《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普宁豆酱制作技艺》、《行彩桥》、《锣鼓标旗巡游》、《苏六娘传说》、《绿茶制作技艺(玉湖炒茶制作技艺)》、《摆猪羊习俗》、《英歌(神泉英歌)》、《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揭西客家红酒酿造技艺)》、《鹤舞》、《惠来九鳄舞》、《狮舞(高跷虎狮)》、《飘色(靖海景屏)》、《抛锣》、《三山国王祭典》、《大溪宗祠祭典》、《锣鼓标旗巡游》、《木偶戏(揭西提线木偶戏)》、《老香橼(佛手瓜)制作技艺》、《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

  市群众艺术馆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强调:省级"非遗"项目同时也是市级的"非遗"项目,而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同时也是省级与市级的"非遗"项目。该负责人认为"非遗"项目的申报,有利于促进我市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的保护,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城市竟争的软实力。

  采访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那些古老的传说、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基因",它们共同构成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的一部分。揭阳的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绚丽多彩、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文化积淀深厚,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揭阳的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这片土地的子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继普宁英歌舞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市又有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潮剧,木雕,乔林烟花火龙等项目入选多批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揭阳人民的骄傲,但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的特殊,保护的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所以,在高兴之余,我们更应该想到:保护"非遗",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来源:揭阳日报   责任编辑:黄晓芸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站岗

2012年贺岁小品:婚姻变奏曲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