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金山览胜

<电视解说词>

金山览胜(上篇)

    金山,屹立于古城北阙,东临韩水,西瞰大湖,海拔三十七米,形如覆釜,与东面的笔架山,西面的葫芦山共同成为潮州的屏障。金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游人登高览胜之所。
    金山又名金城山,相传旧时为金氏所居住而得名。山上山腰巨石嶙峋,层层叠叠,榕木高茂,幽翳成林。
    由于金山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晋、隋、唐、宋各朝代的郡、州署衙一直设在金山麓。《海阳县志》载“……旧在金山之麓,本晋义安郡署。隋唐以来,虽州郡名屡易,署皆因之。”
    潮州城城垣始建于何时,史书没有明文记载,只知道宋代以前,就有子城。在金山南麓,有一块《筑城碑》,是潮州修筑城墙的首篇文献。
    曾楚楠:潮州古城墙的始建年代,由于文献的匮缺,现在要说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是有难度的。唐代韩愈来当潮州刺史,曾写过一篇语文章《祭城隍文》,显然是有城才有城隍,从这一点说,唐代就有古城墙了。真正有文献依据,就是金山上郑伸的《筑城记》。《筑城记》的写作年代是北宋至和二年,当时为什么要写这块碑记,皇神v年间广西侬智高作乱,朝廷派余靖和狄青平乱,侬智高一度兵临五羊城下,打到广州,在广东境内引起较大的震动,中央下令各州府都要修好城墙,郑伸当年主持筑城工作,在金山上留下这块碑记,叫《筑城记》,当年重点主要筑子城,即围绕金山而建的一段城墙。
    子城北沿金山背面,东滨韩江,南沿今上水门一带,北侧经百花台沿中山路至北马路口,西循北马路,周围总长约2公里。
    曾楚楠:子城围绕金山四周而建,子城内就是唐朝的州郡、元朝的路,行政首脑的机关,就设在里面。原子城内的建筑非常多,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宋真宗 平二年,陈尧佐当潮州刺史,当年他在子城上建有一个独 亭,写了《独 亭记》,这比郑伸的《筑城记》早了若干年。按历代文献记载,金山上的建筑物,层出不穷,而且历代都有增建,气势是非常庞大的。
    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在知州王汉的主持下,大规模开发金山景区,在高低错落的石崖、山腰上,分别建造了一批亭台,为奇峰异石、山岗山洞命名题字。之后,金山成为文人墨客登临的胜地。
    自宋以来,墨客骚人,在金山留下大量摩崖石刻,蔚为大观。无奈岁月沧桑,这些瑰宝,许多毁于战乱兵火,最大破坏,还是在十年浩动。原来一百多处至今尚保存摩崖石刻三十多处,如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理学家朱熹的“拙窝”、元朝王翰的“清晖同趣”等,或端庄稳健,或雄浑隽逸,使金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
    在金山之巅,有个“一览亭”,旧时一览亭为宋知军州事翁子礼修建,因时代推移,风雨交侵而湮没。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旅泰侨胞王木松先生出资,在旧址重新建起一览亭。亭六角六柱,飞檐峻桷,轩然于浓荫之间,古朴古香。亭柱刻有名联“送夕阳,迎素月;衔远山,吞长江”。
    站在一览亭,江风徐来,向南眺望,韩水如练,一线长堤,郁郁葱葱,展望古城,新楼旧檐,一览无遗……
    在一览亭旁边,原有一株雄姿挺拔的古松树,是后人为纪念宋末元初马发抗击元兵而壮烈殉难而栽种的。宋末,元兵铁蹄蹂躏潮汕,潮州守将马发奋起守城抗敌。
    曾楚楠:马发这位先烈是宋末元初,宋元易代的时候,潮州的一位志士。当年由于宋朝大势已去,元兵打到潮州,马发原来是担任推锋寨正将,受命于危急之际,起来摄州事,当潮州的知州,各方面都做好抵御元兵的准备,坚守的时间也有几个月,但最终由于出了叛徒黄虎子,偷开上水门,(马发)只能退守子城内,但退守子城还来不及,大势已去,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先自缢,然后自己饮鸠酒自尽,阖门殉节。所以这种气节,后人非常敬仰,特地在上面修马发的坟墓,成为潮州一景。
    当时正是南宋溃亡到仅存潮州一隅,这位驻守潮州的军事长官,眼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明知孤城难守,仍然浴血奋战,终于全家殉难。此后潮州人民把他葬在金山上,并把金山改称“马丘”,在墓前种下松树以表示他的高风亮节。“节重江南第一山”就是后人对民族英雄的歌颂。
    在北马路金山巷口,有一个牌坊,叫“忠节坊”,也是潮人纪念马发而建起的,它是潮州城唯一尚存的古牌坊。
    金山很早就设有书院,历来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明朝有玉华书院、北山书院。清代有金山书院,后来金山书院改办为“潮州中学堂”。
    而金山中学的创办是在1926年,当时校名为潮安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原西濠路商业管会的“十五间”,1929年建校于潮州西湖。抗战期间,学校由西湖迁至“意溪书院”旧址,后又迁至归湖镇上课。抗战胜利后搬回潮州,1952年重新迁上金山。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如今,一所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屹立在葱茏的金山上。
    灵秀山川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蕴育着一代代学子。七十多年来,学校已培养高初中学生四万多名,为高等学院输送了八千多名新生;先后出了三名全省高考理科“状元”;从这里走出农业专家薛德榕、文艺理论家饶凡子、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丁有宽、画家林墉……
    金山苍苍,韩水泱泱,这所名牌中学正如这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昂首阔步迈进新的未来。
    二十世纪最后一年,金山中学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国际汉学大师、著名学者饶宗颐。饶宗颐青年时曾在金山求学,对金山怀有深厚感情。在受聘为金山中学荣誉校友时,饶宗颐说这是他“最感高兴”的荣誉,同时为该校题词“多士向臻”。
    如今,您如果登上金山,就会发现,在一览亭旁边又添一个新景观,那就是“选堂书廊”。“选堂书廊”集饶宗颐楷、行、隶、篆等体书法碑刻二十多块。饶宗颐不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饶氏曾研究出土文献,对上古文字了然于胸,因而书法“得古文字意态而不囿于其形,得名家神韵而自成一体”。
    书廊里,可见莘莘学子,流连期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师的翰墨又为古老的金山,抹上了一笔光亮夺目的色彩。

金山览胜(下篇)

    北阁景区是金山东麓沿江一组亭台楼阁的总称。它背倚金山,面临韩江,地理位置独特。金山的余脉原来一直延伸到韩江,建瓴而下的江水在这里急剧转弯,江涛拍岸,河声激烈。潮州古代州治在金山,北阁明媚的山光水色又成为文人绅士登高览胜的地方,古代潮州人在城北组建北阁,在金山东麓沿江慢慢地形成一组亭台楼阁,成为北阁景区。
    北阁景区历代兴废不一,它始建于宋代,兴盛于明代,后来因战乱被毁,清朝顺治、乾隆年间二度重修,至解放前,又遭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北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修复的。
北阁景区并不大,但是它依山傍水,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曲径幽深,石栏铁索,沿城墙附壁迂回,高览低俯都是别致的景色。各个景点小巧玲珑,浑然成趣,就象潮州绣花姑娘那“小家碧玉”的婀娜身姿,风韵迷人。
    进门第一个景观便是是洄澜亭,圆攒尖式的亭体,亭顶铺以黄色琉璃瓦,颇有明清遗韵。圆柱上重书清朝姚竹园的对联:“折地河声奔足底,脱天峰影落城头”。
    曾楚楠:因为金山的余脉,原先伸入韩江,形成一个半岛,这个半岛形状就象一只龟的头一样,在宋代,把它叫石龟头。正因为伸出了一个半岛,所以如果从上面看,地势就象拗了一个弯,折了一个角,所以叫“折地”。如果站在石龟头上,韩江江水、涛声就象在脚下往上冒,所以这句话非常形象,“折地河声奔足底”。金山海拔虽然不高,但如果在韩江水面回望,也是非常雄峻的,所以远远的,等到日落,峰头的影照射在古城墙上,所以下脚就是“脱天峰影落城头”。非常优美的一幅对联,为我们对古地貌的情况作了一个形象的记录。
    沿台阶而上可见主体建筑――“韩江楼”。韩江楼背依金山,面临韩江,楼内供奉关公,原来是文人墨客聚会的地方。后来楼塌重修,重塑了关公像。饶宗颐先生为韩江楼重书对联:“忠贞亘万古而有光、何用别求白日,义勇垂两间于不泯、即此便是青天。”对联既赞颂关羽忠贞义勇的品格,又在上下联末尾嵌上“青天”、“白日”四字,暗指此地自明朝以来就有“青天白日”的别称。
    曾楚楠:原先在韩江楼下,石龟头旁有一块大石,叫洄澜石,明嘉靖年间,潮州知府江汇,曾经刻了四个字“青天白日”。“青天白日”的意思是形容政治清明,太平盛世。韩愈诗里有一句“青天白日旧楼台”,宋朝朱熹称赞孟子,把孟子比喻为“青天白日”,意思是孟子志行高洁。这四个字刻在洄澜石上,所以金山朝韩江江面的地段,老一辈人都把地名叫做“青天白日”。后来由于修建环城路,洄澜石听说推进江中。
    沿石阶而上,便是玄天阁。玄天阁依山势而建,建筑风格独特,气势不凡。阁中供奉玄武帝,玄武帝原为北方大神,其形象披头散发,脚踏龟蛇。相传铸造这尊神像时,屡次不能成功,后来一位老妇人捐出了仅有的一文钱,神像才得以铸就。至今玄武帝腰带上仍然悬挂着这枚铜钱。
    出了玄天阁便往北便是闻名遐迩的北阁佛灯。相传在洄澜石左面有一个古庵,叫长寿庵,庵前树着一根桅杆,悬挂一盏佛灯,每当夜幕降临,灯光远照四方,成为韩江夜航的标志。据说当年韩江上游的鹿湖,下游的急水塔,方圆数十里,夜间都能望到的灯光。
    历代不少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目睹这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挥毫写下了抒怀的诗句。清代乾隆年间进士郑兰枝有一首写北阁佛灯的诗作是这样说的:“城北烟林阁几层,琉璃座上看燃灯。一痕隐射青天静,半点长随白日凝。影什晨星悬古刹,光分夜月挂岗陵。梵宫自是长明镜,照彻韩潮万象澄”
    在经过历代战乱之后,佛灯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根石佛灯是1985年重建的。它高七米,三层六角,仿唐代石经幢造型,雕饰佛像、莲花,与原来相比,更显巍俄壮观。
    佛灯所在的这段城墙是在宋代至明初古城墙基础上重新构筑起来的,它使用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历代的青砖,这里山墙相依,雄峻陡峭,在八十年代进行修复的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
    陈俊:那时候这里全部崩塌,城砖散满地,还有一个是一些砖被群众拿回家里,有的砌花架,有的砌猪圈。当年修的时候,除了把原有的这些砖收集起来,还发动群众,用新砖换老砖,就是家里凡是有老砖的拿来换,一条老砖换一条新砖,群众也支持,一部分群众把老砖拿来换,所以才能够把这一段,基本上都用细砖砌起来。算是比较有特色,也保持了城墙明清时期的特点。
    穿过依附城墙的小径,转角处有一小亭,叫“叠翠亭”,与叠砌起来的古城墙,浑然一体,这独特的城、堤、路、亭的建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在古代,它集中了御敌、防洪、导航、崇祀、游览等功能,实为潮人智慧的结晶。
    古城墙设有“一天门”、“玄武门”,进门便登上北阁景区的顶端。在东北角,建有观澜亭,亭顶为十字歇山顶,碧绿琉璃瓦,该亭为北阁景区的制高点。
    站在观澜亭远眺韩水,只见船只往返如梭,江边美景尽收眼底。对岸山峰重峦叠障,恰如古诗中所说的“万山当户立,一水接天来”。
    在观澜亭的南面,有一口饱含历史沧桑的古井,它就是金山古井。古井是在1989年修复北阁景区时发现的。古井直径3.8米,深达18米,容积达到204立方米,堪称广东古井的“大哥大”。
    这口古井隐含着一个潮州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历史掌故。明末,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复明,在金山上筑寨为营,并挖了一个大井。不久,清靖南王耿继茂领兵十万前来攻打潮州,郝尚久率部抵抗,后因叛徒出卖,致使城门失守,郝尚久父子投井殉国。清兵进城后屠杀潮州人,死难者达十万人。
    曾楚楠:金山作为一个军事重镇,最后的据点,里面的军民人数是不少的。古代没有自来水,一旦受包围,水源断绝,就不攻自破,所以必须挖这么大的一个井。文献记载,这个井可饮万人,一万人食用无问题。如果从井的主要特征来分析,把它称为“广东第一井”,是毫无愧色的,这个“第一”,不是指历史最久,也不是指口径最大,而是指总体容积在广东古井中排在第一位。
    北阁景区在近年来不断得以修复完善。在古井的西侧,就有一座刚刚完工的建筑物,它叫“浪西楼”。相传它就是韩江楼的前身,因为楼的位置在江水之西,所以得名。韩愈被贬到潮州来当刺史时,著名诗人贾岛慰问韩愈的诗札中就提到浪西楼:“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北阁不但有秀美的自然景观、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景观,而且是一处园林设计的典范。光是这城墙上盘根错节的古榕树根,就会让你惊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
    陈俊:关于城墙榕树的问题,当时修复景区曾经有一次讨论,就是到底要不要保留。因为有两个问题要考虑,如果保留,它的根穿透太历害,会破坏城墙,另外一个意见就是说保留下来,这种景观非常难得。因为作为一个景区来说,既要有人文景观,也要有自然景观,大家议论后,最终还是保留下来,但要采取办法,每年或者一段时间修整一次,尽量减少根系发达。
    山小烟霞足,景巧内涵深。伫立楼台边,江山秀美风光尽收眼底;仰望古老的城堞,潮人抵御外侮的民族气慨今人心潮澎湃。
    北阁,涵盖瑰丽的风光;北阁,承载着可歌可泣的历史;北阁,传颂着美丽的神话;北阁,是镶嵌在金山的一颗明珠。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游汕玩潮
  • 下一篇:水墨淡浮院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西游记(第四集)

    潮汕搞笑短剧:假正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