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2013年公开选拔处科级领导干部面试昨天顺利举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叶少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市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干部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已形成常态化,体现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用人环境。考试是为了选人,选人是为了用人,相信通过长期推行选人用人阳光工程,社会各界会更加关注揭阳,聚焦揭阳,感受到揭阳求贤若渴、广揽群贤的博大胸怀,感受到揭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蓬勃生机。
叶少明指出,新一届市委在选人用人上动作之频繁、力度之大在揭阳历史上尚属首次。市委书记陈绿平担纲总策划、总指挥,亲自谋划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推动,以最大的力气、最高的标准、最强的措施,全面打响这场匡正选人用人之风的漂亮仗。这充分表明,市委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广开进贤之路的决心和勇气是巨大的。
叶少明说,揭阳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意义重大。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我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济社会取得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队伍风清气正、上下心齐实干的良好局面,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后劲十足。最近,市委又明确提出了要努力建设粤东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但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作支撑,再宏伟的目标,都是一纸空文;再美好的蓝图,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市委把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放到市委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中去谋划、去思考,用超常的举措、创新的思路,广开纳贤之路,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层次、高素质、高效率的执政骨干队伍,为揭阳的科学发展、跨越崛起、后来居上提供了坚强保障。
叶少明说,揭阳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的亮点频现,主要体现在三个“前所未有”:市委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公选职位数量和层次前所未有、效果和影响前所未有。首先,市委书记陈绿平高度重视选人用人工作,这次面向全省公选处科级领导干部,陈绿平书记在考前还看望并勉励考生,处处体现着市委对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的重视和期望。2011年底至2012年7月,短短半年多时间,我市大规模公推公选了4批领导干部共73人。今年上半年公选,市委再次大手笔拿出了54名处科级领导干部职位面向全省公开选拔。通过公推公选,既有效地优化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强化了后备干部储备、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揭阳的形象和影响力,使五湖四海的人才愿到揭阳来、敢到揭阳来干事创业。
叶少明表示,今年面向全省公选处科级领导干部,把我市选人用人阳光工程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一届市委公推公选干部,经历了人们从怀疑、认可到完全相信的过程,已进入了第二阶段,不拘一格选人才已成为常态化。此次公选取得了巨大成功,得益于揭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效应、得益于揭阳良好的政治生态、得益于之前选人用人阳光工程的成功实施。共有512名来自广州、深圳、佛山等省内各地,省发改委、暨南大学、新华社广东分社等领域、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学历层次的考生踊跃报名,职位竞争最激烈程度达到1:52.同时,对5个副处级职位的10名考察对象,将进行全面权衡,综合分析,最后提请市委常委会议差额票决:“量身定做”处、科级二套专业科目试卷,着力考查领导干部的组织领导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出考生真正水平;在面试中增设了人岗相适度测评环节,对每位考生与目标岗位的匹配度、适应性进行综合比较,作出客观评价,选出最适合的人。
叶少明强调,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将成为推动揭阳跨越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巩固下来。市委实施选人用人阳光工程,绝不是把它作为面子工程、形式工程,也不是把它作为一朝一夕的事,搞“一阵风”,而是要把它作为推动揭阳跨越发展的一项长期的工作巩固下来,将竞争机制引入干部选拔任用中,推进公开选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出台了《中共揭阳市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完善了干部竞争择优机制、培养机制、正常退出机制、激励保障机制、选拔任用机制,从机制上确保选准人,用好人,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常态化、长期化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市委还专门建立了“揭阳市战略人才储备库”,为关注揭阳、支持揭阳、有志在揭阳干事创业的外地人才提供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