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婉萍)由国家四部委联合发布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5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规中取消私车家最高15年的强制报废年限,对“私家车行驶至60万公里”引导报废,这一规定引起广大车主的关注与热议。
此次新规首次提出了“引导报废”的概念,也就是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不强制但是提倡机动车主动报废。其中,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和大型非营运轿车,比如说小型私家车、公车,行驶60万公里之后,国家将引导其报废。即汽车达到报废规定后,其所有人应当将机动车交售给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新规的实行,大多数市民表示,不再“一刀切”把15年作为车辆强制报废的标准,而改用行驶里程作限制,确实体现了“人性化”。而按照新规定,小型私家车的报废“上限”是60万公里,这对于主要在上下班时用车,一年下来大概也就跑一两万公里的市民来说,取消了报废年限的爱车可以开上几十年,理论上实现“与自己一起变老”,甚至“传代”的梦想并不遥远。不过,现实中车辆开到了一定年限后,各种性能将会出现老化。有关部门提醒,车辆一旦使用到了该报废的程度,车主就不应该强行上路。因为,这不仅对驾驶员来说十分危险,对交通安全也将带来隐患。而实际上,这类私家车要通过年审,肯定也有不小的难度。
而如何保养,让爱车“长命”一些?长江路一汽车维修店的店主支招,车主应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并加强车辆的日常保养和维修。普通车辆大约5000至10000公里保养一次,但车龄越长,保养的频率就要增加。其中,最要经常检查的部位是轮胎表面和气压、机油尺度等,而养护的重点则是发动机。只有细心养护,才能让车子开得更长一些。不过,一辆汽车用一辈子,在现实中其实并不具备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