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留守危房,一晃60年

 

 

  清晨的点点阳光照射进乌桥“统承里”,身高不足一米五的林赖老人吃过早饭坐在门口的石阶上悠闲地晒着太阳。老人今年86岁,与64岁、有轻微智障的儿子相依为命,居住在“统承里”4号的危房里。屋内的何彭湖一人独坐,眼神空洞,母子俩并没有太多的言语交流。

  这是一间两层住宅,每层空间不足30平方米。一楼是狭小的客厅,也是这对母子日常起居的地方。两层楼之间隔出小阁楼给儿子睡觉,二楼则是母亲休息的地方。屋外原先有独立的楼梯可上二楼,年代久远无法使用已经封锁起来,年迈的老人每晚都要踩着里屋“软绵绵”的楼梯步上二楼。

  “我们在这里生活了将近60年,当年这个小屋曾居住着我们和妯娌两家的十几口人。”在林赖老人的记忆中,“统承里”这条不足10米长的狭窄巷子两边,曾经住着十几户人家,夏季吃过饭后,通巷就成了大家纳凉闲聊的首选去处,坐满了挥动蒲扇散热的邻居,极富生活气息。说起老屋曾经的风光,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脸上闪现出温暖的笑意。而如今,整个“统承里”仅剩下林赖老人一户未搬走。

  时间在指缝中不觉溜走,改变了许多。邻居们相继搬走告别老屋,如今,整个统承里只有林赖母子这对“独守户”,他们的房子也终究不堪岁月的侵蚀变成了危房。

  每当台风季节,居委干部总会组织母子俩暂时撤离危房,以免发生危险,并多次上门走访,实地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去年,居委人员特地为母子俩申请了北郊公园一处周转房,但林赖老人认为“光线不足卫生环境差,而且入住前要花上几千元重新刷白墙壁,还不如我们现在住的这个房子”。林赖向记者透露,他们一度想购买我市针对低收入群体推出的限价房,但母子两人退休工资加起来有2000多元,不符合申请条件只能作罢,居委人员对此也爱莫能助。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中,母子俩一年过一年,继续留守在危房里。

  当记者询问“是否担心雨季到来房屋安全问题时”,之前在一旁沉默的儿子忍不住抢答“房子没事,不会倒的”。或许,无论老房子如何破旧,他们内心深处对这处记录了无数生活片断的地方有着不可取代的感情。

  在旧城区,有部分居民与林赖老人一样,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只能在危房里留守。如何妥善安置这类困难群众,也在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本报记者 林彦恂 杨立轩 摄影报道

  雨季来临,居住在我市旧城区危房的人们牵动着众人的心。或是心中那份割舍不断的情缘、或是经济困境、或是外地人初来乍到将其作为临时处所……随着时代发展、城市东移,越来越多的老街坊搬走了,惟独他们依然留在旧处,成为危老房屋的“留守者”。

  近日,记者来到旧城区,探访危房背后的百味人生,了解街道、居委干部在台风季节,劝服或协助居民撤离的一个个感人瞬间。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幼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撞车-2011贺岁片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