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是学生大考的月份,随着一年一度高考、中考、小考的到来,学生们也迎来了最后冲刺的阶段,紧张、焦虑开始成了困扰部分考生的问题,其实,有一个群体的精神压力并不亚于学生,那就是考生的家长。心理专家提醒,孩子的心理问题很多是家长心理问题的体现,家长需学会自我减压、保持平常心,以免将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
考期临近家长焦虑连连失眠
吴女士的儿子今年读初三,随着模拟考、中考的临近,吴女士越来越感到精神紧张、焦躁不安。吴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我市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上初中后出现青春逆反期,学习越来越不自觉,导致成绩大面下滑。可是,儿子却偏偏不把中考当回事,每天球照打,电脑照玩。眼看4月1日中考就要一模、六月份中考就正式来到,吴女士愁得工作也无法集中精神,整天处于焦虑的状态,连连失眠,并出现了头痛、耳鸣、心悸的多种症状。
蔡女士的孩子今年上高三,尽管孩子在华侨中学成绩还算可以,但是,蔡女士也是忧心忡忡,生怕孩子复习不到位,漏掉一些重点的东西。蔡女士认为,如今学生竞争激烈,能否考上重点大学对以后孩子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每天她除了全天候接送孩子上下学和补习外,再也不敢安排其他活动。
家长焦虑情绪会让孩子信心受挫
不少接受记者采访的老师认为,家长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间接给孩子造成压力。聿怀初级中学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考试之前,家长焦虑的目光和不停的唠叨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自信心受挫。有些家长为了照顾孩子自己整天不看电视,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到孩子,这种过分的关怀其实更是一种冷压力,会使考生更担心自己考不好。
医院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尽量不要总提成绩名次;周末不要给孩子准备太多的课外习题;抽点时间陪孩子外出散心,到户外做做运动,使孩子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表达家长的陪伴与支持。同时要时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报记者 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