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时常乘坐公交车上班的周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清晨的公交车上除了上学的孩子们,还有不少拖着小拖车、提着菜篮子去老市区买菜的退休老人。记者的一个同事家住锦泰花园,他说东区确实有部分从老市区搬来的住户,父母们都喜欢跑回老市区去买菜,虽然比较麻烦,但图的就是省钱。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市区东西片区不同肉菜市场的菜价确实有较明显的差别。对此,有经营者称是因为铺租不同导致的,也有市民认为是人气造成的。
仅仅买两样青菜就花了11元
龙湖区政协委员陈美霞家住丹霞庄。前段时间阴雨天,她到小区里的丹霞市场买菜,仅仅买了一颗椰菜花和一市斤带着花蕾的芥兰,就花了11元。回家一算她有点吃惊:现在的菜价那么贵吗?
几乎每天都要买菜的翁女士也说,一旦遇上时节或天气不好,市场的菜价就会上扬。虽然她知道老市区的菜价多少会比东区一带便宜些,但毕竟家住在这一带,如果要每天都为买菜专门跑老市区,感觉也很不实际。“一家三口人,基本上每天的菜钱都要五六十元以上。如果买些好点的鱼肉菜,那花上一两百元都是要的!”
住在绿茵庄的一个读者说,肉菜市场的菜价和其所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比如到珠合市场买排骨每市斤要24元以上,但到黄山路北边的陈厝合市场却只要20元。
而家住星湖公园附近的黄先生说,他到锦泰市场买鱼,一市斤多宝鱼摊贩开价55元;隔天他到龙北市场,差不多同样大小的多宝鱼摊贩开价45元,还表示如果多买价格可再便宜一些。“一斤鱼就相差10元钱!真是不问不知道,不同市场的价格竟然相差了这么多!”
不同市场鱼肉菜价格都不一样
记者观察发现,不同市场的鱼肉菜价格都不一样,但东西区菜价相差较大的主要是肉类和海鱼类。就是在同一个市场内,不同位置的摊档价格都会有所不同。精明的顾客因此要货比三家,多问几声才买。这样日久天长也可省下不少菜钱。
排骨是许多家庭“上市”经常会买的肉菜原材料,前天早晨记者专门在市区的几个市场进行了对比。 在汕樟路白埕蔬菜批发市场,每市斤肉排骨卖20元,每市斤腰脊骨卖18元,摊主表示这猪肉、猪骨头都是本地饲养的,肉质可口。同样的东西在平原市场则分别卖24元和22元,到了榕江路农贸市场,就卖到了28元和24元!
鸡蛋也是许多人常买的食材之一。如今的市场上鸡蛋品种多得让人摸不着北:什么草鸡蛋、家鸡蛋、土鸡蛋、走地鸡蛋、吃糠鸡蛋……一个鸡蛋摊上能数出七八个“品种”,摊主以此标上不同的价钱,最高价和最低价相差达一倍左右。但这些分类有什么依据、高价鸡蛋又是否真的如摊主所说的那么好,顾客却无从验证。
记者比较发现,在老市区的市场顾客最低可以买到每市斤3.5元至4元左右的鲜鸡蛋,不过摊主也坦白地说这些鸡蛋都是来自饲料鸡;在龙眼路的龙北市场,鸡蛋按品种一般卖每市斤5至10元;而到了市区东片区的一些肉菜市场,每市斤5元以下的鸡蛋几乎难觅踪影,最贵的走地鸡鸡蛋每市斤竟然卖到了12.5元。
菜价差别促使市民跨区买菜
每市斤红萝卜和白菜1至1.5元,莴笋和小黄瓜2.5元,莲藕2至3元,比较贵的是苦瓜3元,青豆4元,鸡蛋4.5至8元,肉排骨24元,五花肉12元……这是记者日前在平原市场看到的菜价。但在东区的一些肉菜市场,1元钱的青菜基本上是难觅踪影的,一市斤莲藕可以卖到4.5元,一市斤青豆卖到8元,其他菜类的价格也会略高些。至于很多市民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海鱼,因为品种繁多,价格相差也很大。
记者发现,市区不同位置的菜价的差别促使部分市民跨区买菜,也有的市民在选择居住环境时会考虑这一因素。住在广厦新城的一个读者就表示,当时他买那边的房子,除了考虑房价、周围配套等问题外,也考虑了买菜购物的成本:“总体来说,西片区的物价比市区北片低,广厦新城片区的物价又比市区东区低。如果住在市区东区,每个月花在买菜的钱上肯定会多出不少,这对工薪一族来说很不实际呀!”
不同位置的区域菜价为何相差这么多?有经营者称是因为铺租不同导致的,也有市民认为是人气造成的。家住金涛庄、母亲时不时坐公交车去老市区同益、海平等市场买菜买鱼的蔡先生说,老市区以前的物价就相对比较低,加上这几年市区人口大量东移,所以导致老市区物价偏低、新东区物价偏高。部分市民喜欢到老市区购物,说明老市区并不是一无是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对老市区的改造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市区西片也有不少新建的花园小区。如果今后相关的职能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老市区的改造和配套,那估计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去购物、居住。
本报记者 陈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