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东兴找不到保存完好的“东兴汇路”遗迹,但记者通过采访汕头、广西当地一些单位和学者以及调阅大量调研资料,详细地了解“东兴汇路”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潮帮批局决心开辟新汇路
记者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香港侨批业,都受日寇控制。此时,海内外的潮帮侨批局本来完全可以宣布无能为力、关门大吉而不受指责。然而,深明大义的海外潮帮侨批局业者,仍记挂着家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众多侨眷。为了让“嗷嗷待哺”的侨眷能活下去,侨批局业者决心开辟递送侨批的新汇路。
陈植芳(1915-1998),汕头市D浦大巷人,资深侨批业者,1937年出国到安南(越南)海防市“和祥庄”从事侨批业,长期往返于越南、泰国、柬埔寨。据陈植芳的儿子、“东兴汇路”调查组成员陈胜生回忆,当年,他的父亲“过番”到越南海防市,帮助他姑父经营“和祥庄”渔网店售卖家乡产的渔网,渔网品种繁多、质地优良,颇得当地及华侨渔民的青睐,因此“和祥庄”生意红火。 陈植芳单身匹马闯关探路
“这一次机遇,改变了父亲的一生。”陈胜生告诉记者,当年陈植芳将一批批的渔网、咸鱼运到柬埔寨贩卖,凭着乡音沿途结识了不少散居于柬埔寨各地的潮侨,他们一边如饥似渴地从陈植芳口中得知潮汕乡梓的信息,一边急不可待地探询联系家乡亲人的途径。陈植芳在柬埔寨卖出了所带的渔网和咸鱼,也带回了从华侨所托的批信,并将批信、批款交给回潮汕买办渔网供店销售的店员回汕分发,“和祥庄”从此也兼营起侨批业,陈植芳独当一面分理店中的侨批业务,并在金塔设立了“和利兴”批馆。
陈胜生回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海禁,他父亲悟出侨批对潮汕民生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侨批解递的安全性和探索、开辟新侨批汇路的必要性。这一理念驱使陈植芳冒着生命危险,在中越边境探辟侨批汇路。从1940年始,他父亲单身匹马往返越南与云南、广西、广东的边境各地,路线为:海防—(轮船)—湛江,老街—(红河桥)—河口,同登—(镇南关)—凭祥,芒街—(国际桥)—东兴。
东兴成侨批跨国中转枢纽
“东兴当年为广东所辖,有历史性的边贸基础,平和的社会氛围,方便的交通条件,东兴人特有的纯朴风气……经过多方比对,父亲才确定在东兴设站调度侨批的来回流程,把东兴作为侨批汇路的跨国中转枢纽。”陈胜生说。
1942年2月,陈植芳在东兴将第一笔侨批试汇往潮汕获得成功,就马不停蹄地直奔西贡、宅郡、柬埔寨,周旋、罗织汇路的海外侨批局网络部分;而国内的侨批递解线路,则通过多条渠道抵达国统区前沿(接近沦陷区)——揭阳。“当年与我父亲衔接的海外侨批局达30至40家,还有部分海外侨批局直接在东兴设点经营,因而经东兴转发侨批的额度极为可观。在业内间秘而不宣的‘东兴汇路’因此形成了,并成功地运作了三年半的时间,直到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