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关注的汕尾市“陆港杯”农产品征文比赛活动,经过几个月的热热闹闹后,已在日前圆满落幕了,但它的意义和影响却没有“落幕”!
创意:市委书记给文化与农业“牵线联姻”
阳春三月,姹紫嫣红。市委书记郑雁雄在城区红草镇辰洲村调研时,看到滩涂上宽敞的养蚝基地,看到肥鼓鼓的辰洲蚝,他提出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擦亮辰洲蚝特色农业品牌”的要求。随后,郑雁雄又到海丰县平东镇,深入到新东村、平东新村、陆港种养基地等,实地了解农业发展情况。在田间,春天的禾苗和韭菜、芥兰等最先给大地带来绿色,金灿灿的油菜花渲染着春的风采,美就在一瞬间。郑雁雄像诗人一样,充满诗意地对随行的市农业局局长陈德忠和汕尾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王万然说:“要用文化包装农业,把文化与农业结合起来。你们一人出钱、一人出版面,搞一个农产品征文活动,把汕尾的农产品宣传出去!”
人们知道,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市委书记郑雁雄、市长吴紫骊的高度重视下,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去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金牌农产品评选活动,评选出了10个金牌农产品和20个名优农产品,有11个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品牌建设、打响农业文化品牌,让农业部门与作家联手推出企业搭台、文化唱戏的系列活动,这无疑是一种创意!
汕尾自1988年建市至今,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要给文化与农业“牵线”。 农耕文化在人们眼里是“虚”的,也是“无形”的,因而最容易被忽略。然而,农业是一笔凝聚着几千年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这笔尘封的遗产经过市场运作和文化运作,便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经郑雁雄这么一说,确实是新鲜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涛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商议,大手笔地策划出汕尾市农业文化包装系列活动,并坐阵指挥。
4月18日上午,市农业文化包装座谈会在市农业局举行,标志着汕尾市农业文化包装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涛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农业局、文联、汕尾日报社和各县(市、区)农业局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市的作家、摄影家、记者、企业家代表近百人参加了座谈,热烈讨论。第二天,作为该活动的“重头戏”,由汕尾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市文联、汕尾日报社共同主办的“陆港杯”农产品征文在《汕尾日报》刊出,这次别开生面的征文比赛便拉开了序幕。
文彰:市内外作者情思联翩涌笔端
征文以弘扬农业文化为主题,以地方特色、历史传承、风土人文、农业科普等为视角,以我市11个省名牌农产品及10个金牌农产品、20个名优农产品为主要素材,让作家与文学爱好者们大展身手,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分挖掘我市特色农产品和海产品的文化内涵。通告一出,市内外作者情思顿涌,踊跃参加。市农业局和汕尾日报社多次联合组织作家、摄影家开展采风活动,给作家、摄影家提供创作的平台。
5月29日,市农业局和汕尾日报社联合组织50名作家、摄影家,前往海丰县莲苑种植有限公司和金瑞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风。位于海丰县青年水库北侧的莲心茶园,形如盆地、云雾缭绕、涧泉清幽,茶树茂密、绿披山坡。上午细啜了“汕尾首届金牌农产品”莲苑茗香,下午又品味了同是“金牌农产品”的吕氏蜂蜜,沁人心脾的茶香和蜜甜,让作家、摄影家们精神一振。他们情不自禁,有的即席吟诗作赋,有的现场采访,有的追踪美丽的景色,他们用自己的情、用自己的“笔”,抒写一篇篇飘着茶香和蜜甜的文章。
至9月底征文活动结束,共收到了河南、浙江、四川、广州、深圳和汕尾本地来稿300多篇。《汕尾日报》专门辟出一个栏目,在征文里择优刊登了71篇:其中散文52篇,诗与散文诗19篇。
评选:以公平公正原则“美中选美”
10月22日上午,汕尾市“陆港杯”农产品征文比赛作品评选活动在市农业局举行,主办单位组成7人的评审组,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在71篇作品(其中评委作品5篇不参与评奖)中,先评出13篇入围作品;然后再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入围作品中依次评出一二三等奖。
此前,发表的71篇已经汇编成册,分发到每个评委手中。评委们各自对作品作了认真的品读,体味文章的优美与精巧。评选会上,评委们又对作品的评析作了交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以析”。大家普遍认为,应征作品写作水平较高、题材丰富,能够多角度、多侧面挖掘汕尾地方传统农产品、名优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海产品,充分反映汕尾市农业发展的新面貌,弘扬了地方文化,打响了农业品牌。
目之于文,有共同美焉。最后评出了《酥甜无粕“辰洲蚝”》、《采茶记》等共10篇获奖作品。
欣赏:时代精神生活触角写实手法
美丽的田野、浩瀚的海洋,在赠给人类农产品的同时,又让人类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春之禾苗,夏之荷稻,秋之荞葵,冬之腊梅;这些以色彩变幻的“色彩田”如同绘在大地上的美丽图画,会让人留连其中。与农民衣食住行和民俗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耕生活方式:春夏秋冬、渔樵耕读, “竹篱茅舍”、戴“笠”荷“锄”; 自酿村酒,“鸡黍”待客;梅兰竹菊、花鸟鱼虫。这些既是生活美的灵感,也是艺术美的源泉,都以可进入的实境为人们提供美感。它让诗人作家以优美蕴藉的语言为媒介传递,让摄影家以平面的可感的“图景”传递。
回溯历史,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典从远古吟咏而来。早在先秦时期,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就描述了乡村人们辛勤劳动,和谐相处、生活平安的情景。
在71篇刊出征文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明显的特点:
一是从生活入手,创作的构成材质随地而取,描写对象多,共写了43种农产品。油柑、咸菜、腊荞、茄子、咸鸭蛋、卷心菜等入诗入文,成为充满寄意的文学物象,这在以前是少见的。在作品里,我们了解了那些农产品的特点,知道了它们的功用和对当地农村农民的存在意义。有些作家还别出心裁地挖掘到农产品的美丽传说或古老故事,让我们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下,获知它们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这也可见作者的用心。
二是作家们从那些吸日月精华,通天地灵气,融人心智慧,具有纯朴自然、生动鲜活、天然和谐特点的农产品中,经过自己聪慧不凡的身手,加入地域文化和创意元素后,艺术地演绎出各种精彩。如在《茶经》里被陆羽说了上百次的茶,到了诗人的眼里,却是“茶味沉醉,醉成了山路十八弯,/醉得山路上的黄沙/在车轮底下滚了个九连环”;却是一个被怜爱的“散发着一生的纯粹”的等待出嫁的美丽“姑娘”。那看着平淡无奇的腐竹,在散文家的独特感受中,却充满“阳光的味道”;其貌不扬的辰洲蚝,在散文家的关注中,成了钟爱的珍馐,吃着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文化。那经常被文学作品寄寓为“情意深长”的莲藕,在散文家的印象中,却是“家乡赋予的美好的遐想”。那能把人的手弄得像“黑爪”的乌榄,在散文家的记忆中,却是故乡的影子,尝着它“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快乐和感动”,“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嗅到了故乡泥土的气息”。
三是这些作品以写实手法为主,以都市文化做比较样本,反映出与都市文化的不同的自己的文化元素,写得自然质朴、靓丽雅致,充满感情,充满美感。例如,在海丰莲花山茶园,作家用彩笔描摹了这样的山村环境:“当见山峦叠嶂,草木葱茏,负势竞上,云雾缭绕,涧泉清幽”,“在一块形如盆地的山地上,是一片片星罗棋布、井然有序的茶园”,告别莲花山茶园时,作者异想天开,妙笔一转,“把它们打包装进了心底,也就收获了一份依依不舍又温馨愉悦的情怀”。陆丰甲西镇的一个小村庄,在作家的笔下,是这样的清新自然怡然平静:“青山绿水,鸟语争鸣,有阳光、有和风,溪水无声地流淌,水草随着水流舞动着身姿。”走出这个村庄的荔枝园,“肩头上都是荔枝的花蕊”。这些景象与景物是都市文化所没有的,因而,美的感觉与收获也就不同。
四是以时代大视野,打破时空,虚实结合,将农产品作为一个载体,张扬它的寓意,提升它的精神品位,赋予了时代精神,使得作品的境界相对地高了起来,带给我们一种发展向上的美。作家在描摹农产品时,渐渐地将农产品这一实体虚化提升,啖荔枝、吃西瓜时,尝到都是“幸福生活的味道,是百姓故事里的温馨与甜蜜”;种植金针菜时,是“选择了一腔自信,选择了美好未来”;吃番薯、番薯叶时,从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中,抒发出生活在当今时代享受幸福的喜悦心情。这些农产品,“一次次地点亮了山村梦乡的期盼及渴望”,让人们“爱上它们,恋上它们,生活调出滋味的变化;人间的味蕾,又添上一种芬芳”!
用心灵去感受,用情愫去倾诉。这些作品的总主题无疑就是通过对汕尾农产品的铺彩の模鸩皆銮科放埔馐叮罅ν平放品⒄梗岣缓驼糯笪沂械奈幕自蹋保哺杷塘讼衷诘男腋I睿故玖松缁岱⒄菇降淖颂
当然,金无足赤,就征文要求的文体来说,作品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纪实性较强与说明文字较多,有些表述直接用口号式或工作总结式语言,行文目的指向特别明显。这样,就影响了作品的语言蕴藉性,乃至整篇文章的文学意味!
总之,“陆港杯”农产品征文比赛是一次成功的活动,也是一次充满创意的活动,这种尝试必将被牢牢地记录在我市发展农业经济、推进文化强市的史册上!(记者 黄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