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琳楠 实习生 张 敏/文 本报记者 方淦明/摄
相信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在行走或者驾车的时候,突然一阵刺耳的喇叭声从背后传来,顿时被吓出一身冷汗;市区繁华路段,一到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路上摩托车、汽车的喇叭声不绝于耳,让人头疼,却也无可奈何。
1997年,我市发布了《关于在汕头市区中心区域禁止机动车辆鸣放喇叭的通告》,禁止在中心城区范围内行驶的机动车辆鸣放喇叭,违反的将被处以300元的罚款,违反3次者处以吊扣驾驶证1个月的处罚。然而,多年过去了,“禁鸣区”鸣笛依旧,收效甚微。“不是早就禁鸣了,可为何还有这么多喇叭声?”近日,市民周先生向本报反映称,他这段时间休息在家,被喇叭声折腾得难受,不禁提出这样的疑问。
记者蹲点:车辆喇叭声此起彼伏
场景1:10分钟100多辆机动车鸣喇叭
时间地点:本月15日16时 汕樟路卜蜂莲花附近路段
“叭叭——”“哔——”恰逢周末,来卜蜂莲花购物的市民很多,来往车辆也不少,记者在该路段进行了粗略统计,16时至16时10分,来往的机动车包括大巴、大中型货车、出租车、小汽车和摩托车等近200辆,鸣喇叭的达100多辆。其中,近8成的摩托车和近9成的的士都会鸣喇叭,而且声音又长又刺耳。
记者在该处观察的10分钟内,耳边充斥着鸣笛的噪音。据观察,有些车辆的鸣笛只是习惯性的,特别是一些年轻“飙车一族”为了耍帅,随意地鸣放喇叭,甚至一路按着喇叭经过。还有一些出租车和“摩的”将鸣喇叭作为了招揽乘客的“打招呼”方式。
场景2:小汽车鸣喇叭“交流”
时间地点:本月17日16时18分 东厦南路汕大医一附院段
由于此路段附近有大型医院、市场、学校和住宅,交通比较繁忙,记者只在该路段站了片刻,来往车辆鸣喇叭次数就达到50次以上。记者发现,很多车辆鸣喇叭是为了和其他机动车“交流”——一辆小汽车从医院侧门拐出来缓慢驶入马路,占据了两个车道,后面欲前行的小车立即不断鸣放喇叭提醒前车让道;车流一旦停止行进,后面的车辆马上不约而同地一起鸣喇叭,提醒催促前车赶紧前进。
市民:饱受噪声骚扰
庄女士家住市区南国商城附近,属繁华地段。这段时间放暑假,来南国商城购物休闲的市民多了起来,周末庄女士本想在安静的环境中好好休息,可没想到白天经常听到机动车的喇叭声,有的还是长鸣不止。“附近来往的车辆多,各种车型喇叭声不一样,有时候突然响起,真是把人吓一跳。”庄女士说,“一到晚上就更别提了,南国商城外的长平路经常拥挤,鸣喇叭的就更多了。”
记者近日在金园路教育学院附近乘坐出租车,到海滨路人民广场途中,这辆出租车竟鸣笛20多次。在东厦路和金砂东路交叉路口,出租车司机不停按喇叭以催促前面车辆;车行至东厦南路和滨港路交界路口,没有任何堵车,也没有行人出现在路上,出租车司机也按了好几次喇叭,“成习惯了,到了路口手就忍不住按喇叭,”司机解释说。司机还告诉记者,听说过中心区域禁鸣,但没听过有人因按喇叭而被处罚的。
司机:鸣喇叭是为了安全
连日来,记者到市区几条主要道路、多个路口转了一圈,发现不管车流量大不大,都有司机喜欢鸣放喇叭。而只要有密集的车流经过,喇叭声就更加不绝于耳:转弯的、变道的……甚至有的司机在前面堵车的情况下持续按喇叭近一分钟。
采访中,很多司机对“禁鸣”表示无奈。出租车司机张师傅说,他每天都在市区转上十几个小时,不仅要寻找路上乘客,还要小心避开乱窜道的后三轮和行人,按喇叭都是在提醒对方注意。有5年车龄的郭女士认为,大部分时候鸣喇叭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一些不按规定行驶的机动车常让她很恼火,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这些机动车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碰到这种情况,她经常就会忍不住鸣喇叭,还会按几次。
“禁鸣”还是要靠自觉
有交警称,市区禁鸣执法难度较大,最主要是现场取证难。声音不像图像可以记录,一中断,便无法取证,在一些车流量大的路段,很难分辨究竟是哪辆车发出的声音。所以,禁鸣只能靠驾驶人自己自觉。
记者近日巡城还发现,在中心城区特别是主干道上很少见到禁鸣标志。此外,由于我市现行的禁鸣条例是15年前制定的,很多司机特别是新驾驶员根本不知道哪些地方可以鸣喇叭哪些地方不行。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噪声少、环境好是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市民的责任。相关部门的规范管理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要提高司机的禁鸣意识,依靠市民们对交通规则的自觉遵守。市民蔡先生认为,事实上,只要驾驶员能够认真开车,绝大多数鸣喇叭行为还是可以避免的。市民宋女士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的道德素养,当所有的驾驶员都把文明行车作为一种习惯,“和谐交通”就会离我们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