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蔡高暖写了一首新诗《麦秆的话》:谢谢农民/给我壮实的腰杆/托起肥硕的果实/笑傲阵阵风寒/许是出于感恩/我才毛遂自荐/姑娘呵,快把我织成草帽/给辛劳的人们留下阴凉一片/小伙子呵,快把我化作纸张/让四化捷报飞传/艺术家呵,快把我制成秆画/讴歌这迷人的春天!这首诗展现了作者的情怀,也是蔡高暖所追求的“麦秆精神”。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就要像麦杆一样“结出肥硕的果实”,贡献给人们“面包”和“蛋糕”后,不是被人丢弃的废物,而是作编织或造纸的原料,为社会再作贡献。
不辞辛苦为本土文学鼓与呼
去年初,蔡高暖打算向海内外的乡亲征集著作、创办本土文学艺术家著作阅览室时,着实把笔者吓了一跳。他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曾多次编撰“揭西县文学作品选”等文集。2002年1月由当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揭西百家文学作品选》,收入揭西县乡亲103人的诗词、小说、散文等作品,并配上有关作者的简历、头像,工程浩繁,工作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该书是揭西县首部文学集成,也是对揭西文学队伍的一次“检阅”,为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财产。当时,作为主编的蔡高暖担任县文联主席,而现在,已退休多年的他再搞类似的大工程,论条件是今非昔比了。
这次,他除了起草并印寄《征集图书倡议书》之外,数不清打了多少电话,发了多少邮件。旅外乡亲得到消息,纷纷捐赠书籍。据初步统计,捐献著作的有82人,著作235种共1660多册。这些书籍,全凭蔡高暖一人在揭西本地挨家逐户收集或骑着自行车到邮局、货运站领回。为了征到著名书画家杨之光、刘佑局的著作,他打了几十个长途电话。老游击战士蔡超生前有著作《多年红》、《秋来一凤向南飞》,他联系到蔡超居汕头的遗孀,寻找了15册托运回揭西。蔡高暖领回赠书,就在他住宅楼下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库房里拆箱、分类、造册、向捐书者回寄赠书证,往往累得汗流浃背,但蔡高暖爽朗一笑,戏言洗个不花钱的“桑拿浴”。
在他和县文化局领导及图书馆长刘友雄的努力下,在旅深乡亲蔡展生的协助下,由河婆中学88届同学捐助电脑、书橱、阅览桌椅等一批设备,“揭西籍文学艺术家著作阅览室”办成了,读者闻讯,竞相阅览,好评如潮。
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是什么力量使一位古稀老者不求寿年不安享余生而默默地去干那种与“无利不起早”相悖的“傻事”?他说:“揭西有许多热爱写作的人,他们用勤奋的笔诠释故乡,展示故乡灿烂的文化,给人留下丰盛的精神食粮……同乡的每一本书,都是我心中的一块蜜、一个宝。办著作阅览室,再苦再累也要干,一本书也不让它落下!”这就是麦秆精神,奉献精神。蔡高暖把自己当作寒风中发芽的小麦,喝北山之泉水,吮日月之精华,长成了金黄色的麦秆,麦秆奉献出果实后,希望自己不是被人丢弃的废物,愿作编织或造纸的原料,为社会再作贡献。他曾经为揭西县这个贫困县的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参与发动侨胞修建“文博大楼”和“拿督李志明文学艺术中心”,开创出文艺事业的新局面,从中也得到慰藉和快乐。
一腔热忱扶掖本土作者
曾经有人把蔡高暖叫做“揭西文丐”,丐者,乞也。他曾为自己,也为出不起书的16名业余作者而“乞”,曾为办文学杂志而“乞”,曾为改变文化工作环境而“乞”,俨然是一个辛勤的“文化义工”。蔡高暖身材魁梧,浓眉大眼,外表像一个莽汉。其实,他心细如丝,热情似火。不论在职还是退休以后,他均以满腔的热情把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当作光荣的使命。曾有业余作者喻他为一头勤劳的牛,他也认可。他说:“我不计较回报多少把草,当文艺的重轭套在肩上时,我会犁开贫瘠的荒原,去栽种文艺百花。”多年前,他总是骑着一架破旧的自行车,翻山越岭到遥远的山乡,到几十公里外的古镇去寻访业余作者,谈生产生活,谈创作,面对面地辅导。几十年来,他倾心创办改版并编辑《北山文艺》和《揭岭》杂志,为文学爱好者提供发表作品的平台。现在,揭西县参加国家级各类文艺协会的会员有10人,参加省级各文艺协会的会员有65人,参加市级文艺协会的会员有162人。
扎根本土创作结硕果
40年前,还是农民的蔡高暖在《南方日报》试刊号上刊登新诗《这伙船工好气派》,此后,他白天在土里刨食,夜晚在纸上耕耘,其作品带着泥土的芳香,像温泉水一样喷涌而出,他的作品相继在《诗刊》等大型报刊上发表。他的诗《心中的歌》,被译成朝鲜文并被收入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成为走出地域的乡土作家。蔡高暖被誉为“时代的歌手”,把歌喉献给时代,可在他2005年出版的诗集《激情岁月》得到展现。诗歌也可以像照相机一样,记录下时代的风貌、人的精神面貌,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广东年鉴社社长、广东归侨作家联谊会会长韩松说:“整部《激情岁月》,山乡闪亮的灯火,弯曲的小道,鲜嫩的绿叶,涟漪层层的水塘,朴实无华的麦秆……写得诗意盎然,趣味欣然,引人入胜。”
18年前,小说集《发廊妹》问世,接着又有小说集《赌棍与他的婆娘们》等书相继出版,蔡高暖笔下描绘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揭示生活矛盾,直面人生,故事曲折,雅俗成趣。退休以来,其创作进入鼎盛时期,自2004年至2009年,6年间竟出版了6部著作。主要有以乡土特色的散文集《怀乡阁》,故事集《如岳传奇》、《乡村故事》等。作品散见于海内外报刊,出版了9 部著作集,主编书籍7部,在国家级省市级获奖48次,被表彰为广东省优秀归侨作家。
蔡高暖从来不做明星梦,只把搞文化和文学创作当做工作,把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当做文学作品得到认可的安慰。他说“我坚持文学创作,最大的因素是感恩。”他194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解放前夕,是作为“难侨”回到祖国的怀抱的。一家人一无所有,靠国家和邻居的接济才活了下来。他当过兵,当过农村干部,尝尽了底层生活的酸甜苦辣。上世纪70年代初调入揭西县文化馆,先后任过创作组长、馆长、揭西县文联主席等职;进入新世纪,身上也多了揭阳市作协副主席,省归侨作家联谊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作协、中国作协会员等头衔。所以他感恩乡亲们的眷顾及党和国家的培养,为他提供了成长和奉献的可能。因此他把生命之根牢牢地扎于本土,努力弘扬本土文化,热心扶掖本土作者,无论工作的困难,生活的艰苦,都无法改变他热爱故乡,服务故乡,为故乡而活着的情怀。这也是一位古稀老人坚持了一辈子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