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左手执笔设计图纸的杜志强继承了父辈的技艺。
潮安县磷溪镇的郑立端不时会回到后洋堤村产区和绣工们交流。
黄金塘村是民俗潮绣产区之一,27岁的村民曾晓伟在家中办车缝工场将绣品加工成品。
图为一女工在将绣好的图案剪开。
潮绣艺术植根于民间,在民众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得到广泛的运用。传统民俗活动,就是潮绣艺术的大展台。游神赛会的标旗、庙堂祭祀的桌裙、戏剧表演的服饰等,都渗透着潮绣艺术的一针一线。与富丽堂皇的潮绣精品不同,潮绣民俗用品对绣工技艺要求相对较低,更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而随着传统民俗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潮绣民俗用品的市场前景也越发开阔。不过,与其他传统手工艺行业一样,潮绣民俗用品制作行业由于工序繁琐、工价低廉,目前正面临着“有市无工”的尴尬局面。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潮安县磷溪镇后洋堤村走访,这里是潮州市潮绣民俗用品主要产区之一。在以前,该村家家户户都从事潮绣加工制作,“日出门前挑金线,日落灯下拈银针。”集体劳作的场面蔚为壮观。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力大量流失,那种壮观场面早已不复存在。不过,一些留守妇女依然没有搁下手中针线,她们不需再靠刺绣为生,却延续着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延续着潮绣民俗用品制作行业的一呼一吸。
曾经家家户户从事潮绣
走进后洋堤村,潮绣民俗用品制作行业的踪迹,时不时呈现在记者眼前。在小溪边的一处树阴下,几名妇女凑在一块儿,一边引针刺绣一边有说有笑。不远处的空地上,一批绣制完毕的产品正在晾晒。不少人家的门前,还摆放着绣制产品时使用的木规,木规里是绣制了一半的产品,针线、剪刀还丢在上面,绣工则不知跑到哪户人家去串门子了。
从事潮绣民俗用品制作销售30余年的村民郑立端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潮绣厂专门派师傅到村里传授潮绣制作技艺,雇用村民进行产品加工制作。从那时起,潮绣加工制作行业便在后洋堤村发展起来,成为潮州的四大产区之一。最高峰的时候,村里的绣工达到数百人之多,村的经济收入几乎完全依靠潮绣。进入90年代以后,部分村民办起了潮绣工场,开展独立生产,以民俗用品为主的产品不但畅销国内各地,更远销到东南亚地区。村里的妇女都参加潮绣加工制作,有的集中到工场做工,有的把图样拿回家做。
然而,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上可供选择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青壮年村民陆续外出打工,加上一些绣工年事已高,潮绣加工制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如今,村里仍在从事潮绣加工生产的村民,已经不足100人,大都是留守的妇女和老人。
村民不用靠这点钱度日
刘明花阿婆今年74岁,是后洋堤村从事潮绣民俗用品加工制作年龄最长的一位。记者走进刘阿婆家采访时,她正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埋头绣制一组牡丹图案。见到记者来访,满头白发的刘阿婆很是高兴,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笑容可掬地与记者交谈起来。
刘阿婆说,自己做潮绣已有四十余年,一直都没有中止过。以前家里是靠这个挣钱,每天起床后就把木规搬到屋门口,和左邻右里的其他绣工一块儿做,大伙儿一做就是一整天。有时雇主催得紧,晚上也要自己在屋里赶工。现在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了,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对老两口的照顾也十分周到。本来,刘阿婆完全可以乐得清闲,不用再费心费神挣这点儿工钱。但她对记者说,“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找点乐子解解闷。乐意的时候就做一下,不乐意做就休息,并不感觉辛苦。”
年过六旬的张继兰阿婆,从事这个行业也有30多年时间。在村里的绣工中,张阿婆不但资格老,绣艺也高。潮绣民俗用品制作,通常分为“做金”和“做绒”两个主要工种,一般绣工只能从事其中一种,即是说会“做金”的不会“做绒”,会“做绒”的不会“做金”。而张阿婆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金绒混做”的绣工之一。与刘明花阿婆一样,张阿婆如今也已经不再需要挣工钱度日,但她每天仍会到村里的一家潮绣作坊,帮忙绣制一些民俗用品构件。她说,现在绣工越来越少了,雇主有需要,自己能帮就多帮一点,至于工钱多少,也不是很看重。
工价低廉年轻人不愿学
近几年,民俗文化备受推崇,国内外潮人聚居地民俗活动如火如荼,对潮绣民俗用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据了解,仅新加坡地区,一年的销售量就超千万元。然而,仅靠留守的中老年妇女进行“休闲式”的加工制作,根本无法满足民俗用品市场的需求。绣工的严重缺乏,令业内人士感到无可奈何。
为何潮绣民俗用品制作行业会陷入“有市无工”的尴尬局面?业内人士分析说,这个行业属于传统手工艺,生产过程繁琐复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巨大,而由于本身利润不高,工价往往比较低廉。比如结制一条用于勾勒图案轮廓的“纸丁”,前前后后就要四五道工序,工价却只有几分钱。普通绣工每天的工价只有三四十元,即使是精品工,每天也只有100多元。许多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留在村里从事这种既辛苦又低价的工作。由于担心找不到绣工,雇主们每接一单生意,生产过程都相当漫长,有时候甚至不敢接手大单生意。创值缓慢,则反过来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潮绣民俗用品制作中的部分附加工序,已经被改进为机械生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机械生产却令潮绣的特色大打折扣。如何解决人手问题,让这个传统行业摆脱尴尬?业内人士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