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乔林公益协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致力于文化、教育、扶贫等民间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并日益壮大,在建设现代文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像磐东镇乔林公益协会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倡导文明 促进和谐
乔林乡由乔东、乔西、乔南三个行政村组成,这里文化遗产、人文风俗、环境生态,以及有些公共设施还是整体共存并统一享用,为协调和推动三乔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村民的团结,保护历史文物,弘扬民俗文化,1999年6月乔林乡的林宝林、林创华、林德恭发起成立了乔林公益事业理事会。2004年随着形势的需要,注册为揭阳市磐东镇乔林公益协会,根据乡的实际情况还先后设立五个单位,即乔林中学教育基金会、乔林福善扶贫基金会、乔林诗社、双忠庙和天后古庙的文物管理组。
乔林公益协会是一个非营利性公益团体,至目前共有会员近50人,最大年龄为83岁。有原村的老领导和从事过教育事业等单位的离退休干部,他们同心同德,致力于乡邦文化的传承,光扬乡誉,广做善事,协调解决邻村及村民之间的矛盾,增进团结,彰扬正气,为营造村的文明和谐氛围做出贡献,在社会有良好的口碑。
今年66岁的林建南是协会会长,除此职务之外,他还是榕城区第五届政协委员、揭阳市九牧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非遗乔林烟花火龙传承人等要职,可见他日理万机、责任甚重。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介绍说,公益协会人员全属义务劳动,不领取任何报酬,协会通过组织学习,加强会员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协助村政,为乡亲办实事,村里许多大小事经协会介入得到圆满的解决。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为了办好每件事,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有时废寝忘食,顶着酷暑或严冬积极地工作。现场一位林姓大哥告诉记者:“协会人员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特别是林建南会长他以身作则、做事抓住要点、直截了当,让我们村民佩服。”当记者问及这份“得罪人”的工作家人支持吗?副会长林汉昭笑着说:“家人相当理解,只要乡邻和谐我们感到开心。”
兴学育才 济困扶贫
公益协会一贯重视文化教育,为乔林中学建校修路、完善教育设施,受到师生们的赞扬。2003年乔林中学为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行奖教奖学制度,这个办法得到公益协会的大力支持,立即成立教育基金会,并募捐到人民币90多万元作为基金,现在每年优秀老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奖励。2004年协会了解到学校急需筹集第二期工程资金,以解决教室紧缺问题,他们再次牵头动员,海外同胞、企业家、乡贤和村民,以及三乔老人组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筹集到人民币58万多元投入学校建设中。在建市十周年庆典中,该校参加表演踩高跷节目,协会便主动购买演出服装,使任务得以完成。协会还协同学校,利用寒假将学校两侧泥沙路筑成平坦水泥路,并将道路两旁植树绿化,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奉献爱心、助弱恤贫也是协会一大爱心举措。村里有一对姐妹双双考上大学,但因父母双亡,别说读大学学费,就是日常生活还得靠亲戚朋友救济,协会领导得知这情况,马上上门为她们分别送来一年的学费,这让姐妹俩感激万分。
2010年协会在10多位捐资大户和村民的支持下,设立乔林福善扶贫基金会,协会把募集的200多万元作为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制度,每年间协会给低保户、贫困户、镇敬老院老人和生病的困难者送上慰问金。村里有一户人家房子被火烧、另外一户因房子破旧倒塌,公益协会闻知马上给予一定款项资助。
2008年5月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协会会员除尽己所能解囊外,还一连几天日夜轮班在乔林广场和各村道路口设立募捐点,此外还深入各企业和村民家中号召大家募款赈灾,把募到的36万多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
传承民俗文化 彰显文化底蕴
乔林烟花火龙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是第25代,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春节,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弘扬民俗文化,举办乔林烟花火龙晚会,这时候是协会会员最忙的日子。今年77岁的副会长林泉是烟花火龙表演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说,烟花火龙表演从彩龙制作、烟花置设、动作编排、队列与锣鼓融合等工作非常严谨,必须一丝不苟、反复斟酌和演练才能达到既动感又美观的最佳效果。为了这项工作我们这些老人放弃了休息时间,在协会的统一安排下,各司其职。
乔林火龙除了在本土表演,2008年分别参加广东卫视娱乐升平春节联欢活动和省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彩舞南天》大型文艺表演,2009年参加市首届特色文化节开幕式表演,2010年7月乔林舞龙扬威世博,2011年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表演,今年2月参加由市社工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联合主办的“龙腾盛世 —— 揭阳市部分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演”。乔林历来还有赛龙舟的习惯,2007年参加市“百龙闹榕江 万众迎奥运”龙舟赛,2009年端午节应邀参加由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比赛并荣获金奖,这其中凝聚了协会会员的功劳。
1999年秋为传承古乔历史文化,提高乡村文化品位,融合现代理念,展示历史发展规律,敦睦乡族情谊,协会成立《古乔乡志》编纂委员会。全书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古乔源流、地理风貌、先贤史略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十四编文献约60 万字。从撰写至完稿历时三载,付出了编写组几位年过花甲或古稀老人的辛勤劳动。
乔林乡有近八百年历史,文化古迹很多,为提高村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对文物地保护,公益协会协同有关专家和部门,对双忠庙和天后古庙的古迹进行管理和保护。有时还接受来自福建、韶关、潮州等地的宗亲来访,共同交流和宣扬先贤仁爱、共同弘扬乡邦文化。
为彰显文化底蕴,公益协会还积极开辟文化园地,成立乔林诗社,聘请贤师前来讲授创作知识,有部分会员还加入东山区书法协会。多年来,乔林诗社先后出版诗词六期,许多作品刊登在《揭阳日报》以及东山美术报、揭阳诗词等刊物,部分作品荣获奖项,并入选中国老人诗词艺术集。今年83岁的林德山和80岁的林道阳两位老人还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受到诗词爱好者的热捧。
2006年公益协会提议并通过向有关部门申请取得同意,将40多年前人民公社期间建在该村如今已经成危房的磐东剧院拆除,拓宽整平,建成乔林广场,场内筑戏台、建艺苑、设球场,成为村民文化、体育健身、悠闲活动的好地方。
多年来,公益协会的成绩广大干群有目共睹,在社会各界也引起强烈的反响。副会长林松真感慨地说,每天虽然忙碌,但看到村的变化,我们倍受鼓舞。构建文明和谐社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像乔林公益协会这样的工作劲头和精神。

图为乔林公益协会到辖区慰问困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