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
“升格扩大区域以后,潮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家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经济比以前发展得更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这20年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日前,潮州升格扩大区域后第一任市长、第二任市委书记黄福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1992年,适逢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而在古城潮州,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那个时候,对潮州升格扩大区域这件事,从干部到群众无不拍手叫好,欢欣鼓舞。”黄福永说,升格前,潮州虽说是副地级市,但领导体制实际上还是“县级”, 很多权限都要受制于汕头,包括出口权、项目的审批权等,自己没有主动权。升格扩大区域后,地级市的各项管理权限逐项落实,潮州有了更多发展的自主权,尤其是把饶平县划入建制后,使潮州拥有了宝贵的海岸线和出海口。“变更为地级市以后,很多权限我们市就有直接的权力去决定、解决问题,很快捷,这给我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带来很大的契机。”黄福永说。
在黄福永的记忆里,新的市委市政府挂牌后,便开始紧张地工作,从政治组织到经济发展,马不停蹄,包括市直、县区的领导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都发挥着极大的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他说:“当时因为刚开始不知从哪下手,所以广泛征求意见,大家上上下下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还从外面请进一些有识之士来帮助我们加以论证。后来,根据潮州的特点,定了一个潮州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就是‘工业立市、农业稳市、旅游旺市’的发展战略。”
黄福永说,潮州的陶瓷、潮绣等传统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工艺较娴熟,当时许多具有潮州特色的工业已初具规模,生产质量和信用度也比较高。市委、市政府把潮州的发展战略定位为“工业立市”后,便把资源和精力都往工业方面倾斜,随后,涌现了一批上规模的企业,担当了潮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告诉记者,当时,根据省委有关领导提出要对潮州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的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利用先进技术,改用燃气烧陶瓷,淘汰了用山草烧陶瓷的落后生产方式。同时,考虑到潮州的陶瓷工艺非常落后,而且技术人员比较少,市委市政府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让私营企业负责人到景德镇招商引资、学习经验,并且请进一千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交流,大大提升了潮州陶瓷的质量和工艺水平,使陶瓷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后来赢得“中国瓷都”美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大力发展工业外,当时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城建方针,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潮州市刚建设时,道路交通都比较落后,特别是公路方面还没有一条等级路,城市发展的基本骨架还没搭建起来,城市规模较小、较乱。当时领导班子就认为,潮州要发展,交通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尤其是潮州市区和饶平县之间没有通道,要绕过澄海,而且还是条非常小的公路,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开通潮州到饶平的直接通道。很快,铁G线、出港公路建成,在全市人民中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市区与饶平县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黄福永告诉记者。
就在当时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道路改造时,潮州大道建成通车,社会上又有了一些议论,说潮州大道是个“飞机场”,太浪费土地。对此,黄福永却有着不同看法:“规划必须要有所超前,不能够在一两年内、三五年内看着可以,那过了六七年、七八年、十多年呢,就太落后了。”他告诉记者,当时的老市区道路狭窄,不利于整个潮州市区的发展。所以就考虑到建设潮州大道,以潮州大道为中轴线,把东西两边连成一片,同时扩大原有的枫春路、潮枫路,把市区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潮州大道宽50米,现在有人还觉得窄了。这个事情说明,就是社会发展了,人的思想观念也是随着发展变化的。”黄福永说。
如今,潮州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比升格前增长10.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72倍,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公里扩展到41.6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经过20年的发展,潮州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事业各方面,发展都是非常巨大的,面貌也得到很大的改变。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央、国务院,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潮州市升格扩大区域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充分地反映了潮州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愿。”黄福永指出。
采访中,黄福永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潮州企业的发展,采取措施帮扶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他相信潮州的明天更美好。“各级领导班子都能拧成一股绳,发挥潮州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我认为,潮州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是指日可待的。我衷心祝愿,潮州市市运隆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多万人民群众幸福安康!”黄福永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