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卢明主:活跃在潮州的“德化师傅”

在瓷都德化,有这么一些窑工,他们虽名不见经传,但陶瓷业没有他们却万万不能。因为从泥土到陶瓷,最后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烧成;千千万万的德化窑瓷只有经过窑火的锻烧,才能身价百倍。

被誉为“窑祖”的卢明主就是其中一位。他从18岁开始与窑炉打交道,是德化现代建窑最早的人之一,还把德化先进的窑炉技术传播到潮州,成了活跃在潮州陶瓷业的“德化师傅”。

他从18岁开始建窑

“尺寸比量一下,看对不对。这个喷嘴位置对吗?不能错了。砖头呢,砖头试排一下。”近日,在三班镇福艺陶瓷有限公司,卢明主正在指挥几名工人进行一条全自动控制电热高温隧道窑的建造。

卢明主今年57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虽饱经风霜仍然性格爽朗。“窑炉就是我的生命。我建窑建了四十年了。”他笑着告诉笔者。

卢明主出生于龙浔镇丁村,兄弟姐妹5个,家境贫寒使得他早早就学会了生存的本领,以更好地为父母分忧。“当时生活很困难,15岁我就出门,帮人们造灶。”卢明主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和砖头与火打上了交道。”

卢明主回忆,15岁那年,听说永泰炉造结构合理,节能性强,一斤枯蕨就可以煮开十升水,便跟着几个伙伴一起到永泰学习建灶技艺。“那时年纪小,人机灵,学得也快。”

几年后,也就是18岁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明主被招进了德化瓷厂当临时工建造窑炉,“没想到一建就是一辈子。”

窑炉是陶瓷生产中的关键设备,窑炉结构是否合理,选型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产量和能量消耗的高低等。而建一座窑的完整过程,就像盖一座房子,不仅工艺复杂,还涉及到建筑、美术、机电等多项专业知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因此,窑炉建造不单单是力气活儿,更要求建造者心灵手巧。

由于勤学好问,卢明主从设计样式到打胚再到把火,样样精通,建的窑炉既美观简洁,且耗能少,他很快就成了业内的领头羊,包括其他工厂一些年纪比他大的造窑师傅,也都经常来找他取经。于是,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不但设计出多项新型窑炉、培养出众多的徒子徒孙。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确立“不论体制求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了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个体、外资“五个轮子”一起转,同时确立把陶瓷业放在各行业中优先发展的位置,并在领导力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大力发展陶瓷工业经济,做大做强陶瓷支柱产业。

随着民营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找卢明主建窑的人多了,他干脆辞掉德化瓷厂的工作,创建了德化明英华窑炉有限公司。当时建一条窑要几千元,他从中挖到了第一桶金,成了德化第一位交个人所得税的人。

他引领了德化窑炉的升级

作为一名窑工,卢明主以他的不懈努力与创新精神,引领了德化窑炉的变革与升级。

据卢明主介绍,德化制瓷历史悠久,德化窑大致经历了龙窑、鸡笼窑、阶级窑三个过程。德化窑炉结构合理,容量大,燃料消耗省,以还原和氧化烧成,成品率高,故有“德化窑是中国民窑的代表”之称,有“串窑始祖”之誉,其窑形和技术流传到日本、景德镇等海内外,并被广泛推广应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德化陶瓷业飞跃性的发展,陶瓷窑炉也跟着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但这些大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窑形,不是“吃柴老虎”,就是“污染祸首”。

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德化视察,认为德化用柴烧瓷不够科学,既浪费资源,成本也高,强调:“要贷款办电,以电代柴,保护好森林,尽快改变面貌。”

德化随即掀起了水电建设热潮,并组织科技人员对电热炉进行一系列研究、试验推广。窑炉也由柴烧窑、煤烧窑、煤气窑向油烧窑、气烧窑逐步过渡发展。

在德化瓷厂当窑工的卢明主,责无旁贷地加入了县里组织的电炉推广小组,到各个工厂建造电炉,练就了一身窑炉修建的绝活,并曾率先设计出油烧窑,从而带动全县窑炉“以油代柴、代煤”改革顺利实施。

随着陶瓷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增加等,作为高度外向型的德化陶瓷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何改革窑炉降低成本,成为每个企业的焦点和热点。

卢明主便琢磨着,德化小水电发达、企业用电每度只要三毛八,明显比油和气便宜。如果能改造出“以电为主,以其它燃料为辅”的新窑形,那意义一定很重大。

为此,明主在自家瓷厂里建起了实验窑。德化白瓷的高白度达88.1度,为世界第一,但它需要1310度的高温烧成。柴、油、气等燃料在各种窑体中都能达到高温,但把电热运用到隧道窑却不一样。由于隧道窑的内部窑体比较大,当前的电炉丝受到热辐射功率制约,长年累月处于高温状态就容易断,费用会非常高,因此没有人敢往这方面去设想。

由于建造一条隧道试验窑要花二三十万元,家人和朋友都劝说明主不要冒这个险。尽管如此,卢明主还是坚持搞试验。

几经周折,卢明主在整条窑体里都布上电路,用来低温烧成;在高温段布上油、气等配套设施,使烧成能达到高温。经过无数次的调试,卢明主成功了。这种新形隧道窑烧瓷以电为主,以气为辅,比单一用天然气、液化气烧瓷节省能耗40%以上,而且成品率更高;明主还做成了圆形和直形两种窑体,能从窑体占地上满足大小不一的瓷厂的需求;并把高温段的余热引到窑头,给湿瓷坯加热,一年也能为瓷厂节省好几万元。

潮州人叫他“德化师傅”

1989年,卢明主一手建窑炉的好技艺早已名声在外。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广东潮州一个老板来到德化寻找卢明主。他雇了一辆自行车,满城关转,花了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卢明主,并当场下了二万元订金,要卢明主到潮州为他们建造窑炉。

卢明主告诉笔者,那时的潮州工厂不多,到处空旷一片。厂房是用竹拱建的,烧瓷用的是烧草的蛇目窑,整个天空里黑烟滚滚。当卢明主轻车熟路地建好了主人想要的油烧窑。广东电视台、汕头电视台和潮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还作了报道,称此窑的建设,是潮州窑炉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一个标志。

于是,第一条窑才刚建好,第二条窑就接着建,同时第三条窑也接着下单了……卢明主干脆在潮州租了家店面,雇了几十个工人,同时在异乡创业,窑活做到哪里,他们就住在那里的工地上。

没想到,去潮州建窑,一去就是22年。由于他建的窑炉,简单整洁又节能,烧制出来的陶瓷品质好,当地企业都抢着要他去建,以至于都忙不过来。“每年我有半年在潮州,一年做十几条窑,到目前已有几百条。”卢明主介绍到,潮州80%的窑炉是他建的。

“在外闯荡,也离不开我们德化人。”卢明主介绍,在潮州二十几年来,建每一条窑炉都有十几个德化人,都是他带过去的,其中有一位叫赖文柄的窑工一直跟着他。

就这样,明主在潮州很快成为小有名气的建窑师傅,人们都叫他“德化师傅”。如今的潮州,陶瓷企业多达1万家,以日用瓷和卫生洁具为主的陶瓷产值位居全国之首。而潮州也和德化一样,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天变蓝了,而卢明主也由当年的壮汉变成了子孙成群的六旬老头,潮州人还是习惯性地称他“德化师傅”。

来源:瓷都德化网   责任编辑:chaozhoure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吃面

潮汕搞笑短剧:神医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