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F基与郑竹园会面。(资料图)
离乡几十年的世界知名经济学家、美籍潮人郑竹园怀着对家乡的感情、对亲人的思念,这两天带着家人回到汕头。郑老已达86岁高龄,离乡几十年乡音未改仍时常用“潮语”吟诗写诗,近日受聘成为广东省潮汕文学院的顾问,并前往汕头大学参观与学生交流。
少时爱读书辗转多地求学
1927年,郑竹园出生于普宁一个生意人的家庭。父亲爱读书,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童年时代,小竹园总跟随姐姐在女校旁听。他的记忆力很好,几乎过目不忘,姐姐念的书他也会念。由于父亲循循善诱,《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书,他不仅耳熟能详,大部分还可以倒背如流。
8岁时,小竹园随父到汕头,进入正规学校就读,老师让他直接升读三年级。读小学时他已经撰写了《石游记》刊登在当时的本地报纸上。
1943年,郑竹园到战时的省会韶关参加广东省保送中央政治学校的考试,郑竹园被录取。兵荒马乱中,他历尽千辛万苦,花了几个月才辗转抵达重庆,开始了十分清苦的大学生活。大学毕业后,郑先生被派到广东合作金库当银行员,1948年移居香港,此后开始研究新中国经济,著书立说。
赴美深造研究新中国经济
1958年,郑竹园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郑竹园回忆,“我从香港出发,坐了十八九天才到了美国纽约。到了之后,幸好得到当地的潮汕人照顾,解决了我的居住问题。
郑竹园自1950年起研究中国大陆经济50多年,已出版中、英、日文专著四十多种,论文近千篇,发表在《纽约时报》、《大英百科全书》、《当代历史》、《国际事务》、《世界商务》及伦敦《中国季刊》等权威刊物。1972年和1975年两度当选全美杰出教育家,1982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一书曾为全美各著名大学采用为课本达十年之久,1985年起连续多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前任总理朱F基还多次向他咨询(见图),探讨经济问题。
牵挂故土献策家乡
郑竹园获得的荣誉多不胜数,但他却一直默默过着简单的生活,“到了美国,没什么机会喝工夫茶,最常喝的就是‘牛饮’白开水,这也像这几十年我们在美国的生活——平淡、简单”。
历任美国西东大学研究教授、美京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研究教授、密根歇大学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顾问、美国教育部傅布莱委员会委员等职的郑竹园现在是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博尔大学终身教授。退休后的郑竹园仍寄情于写作,目前,他正在撰写自己的回忆录。
郑竹园还有一项爱好——写诗。“可能是从小熟读诗词吧,现在遇到一些事总想用诗歌来表达。”在去年潮汕文学院举办的首届韩江诗歌节上,远在重洋的郑老也寄来了他的作品并获奖。
离乡几十年,郑竹园直到1992年才重新踏上汕头这片故土,“我一直很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那时候回来就参观了汕头大学。这次准备了5000册藏书要捐给汕大图书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继续捐。”谈起汕头的经济发展,他建议,汕头要好好利用海内外潮人的资源,引进侨资,同时要加强本地民营企业的宣传意识,打响知名度、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