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澄海与海澄 志同“稻”合

瞧,龙海市的海澄与汕头市澄海名字是倒过来的。

近年来澄海水稻单产水平依然较高。

澄海推广水稻良种屡获丰收。

潮汕,有一个地方叫澄海;在闽南,有一个地方叫海澄。

这两个地方名字是倒过来的,十分有趣。“其实,澄海和海澄并不只名字倒过来这么简单,它们还是一对颇有渊源的‘兄弟县’呢。”“根之旅”采风团来到漳州龙海市时,当地多位专家及老前辈均表示,前者于明嘉靖四十二年置县,后者则在明嘉靖四十五年置县,相差仅三年;而且都位于沿海,澄海在韩江出海口,海澄在九龙江出海口。更为难得的是,这两个地方历史上都曾深受旱灾之害,均通过兴修水利等战胜旱魔,在大旱之年仍实现水稻高产稳产,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便携手成为全国“粮食千斤县”,并因水稻而结下不解之缘。

时至今日,龙海市一些亲历这段峥嵘岁月的专家及老前辈依然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澄海跟海澄虽然分属两省,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农耕方式相类使得这两个地方更是志同“稻”合!

海澄水稻多数“汕”字号

澄海与海澄这两个地方几乎处于同一纬度上,气候条件也基本一样,农业均属于精耕细作,而且因水稻而结缘。“两地在田间管理等生产技术方面基本上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原海澄县委秘书室助理秘书、今年已79岁的郑厚根老人对记者说,当时海澄粮食生产大多是沿用先辈传下来的土方法,而澄海的耕作方式则更为科学些。因此,海澄当时在科学种田方面也学习了澄海一些好的经验,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双双携手成为全国首批粮食“千斤县”,两地关系也较为密切。

那么,当时澄海是如何走上粮食创高产之路的呢?从福建回到汕头后,记者走访我市有关农业专家了解到,澄海气候温和,土地平坦,但历来洪、涝、旱、风、潮灾患频繁。新中国成立以来,澄海十分重视水利建设,不断推进以根治水患为中心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随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当地粮食生产也屡创佳绩,早在1956年澄海便荣获国务院“全国第一批水稻亩产千斤县”奖状,1957年获“粮食亩产量全国第一位”的光荣称号。

那些年,粮食生产与澄海相似的漳州海澄县也对粮田稀植、种子混杂、耕作粗放、缺肥等薄弱环节进行改革。在继承传统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实行精耕细作,并通过交流学习了澄海一些好的做法,改进栽培方法。据市农科所有关专家介绍,当时潮汕地区抽调了包括澄海在内的各县专家及“老农”前往闽南海澄等地交流水稻栽培技术,特别是在田间管理等方面积累的经验。而当时的海澄县也不时有组织人员前来潮汕地区的澄海等水稻高产区“取经”,并在密切交流中互相促进。由于采取一系列精耕细作、科学种田的高产栽培措施,海澄县粮食产量出现了飞跃。在1956年,海澄县也跃上全国首批水稻亩产“千斤县”的先进行列!

两地老农互相交流“取经”

更为难得的是,澄海和海澄这两个地方在粮食生产创高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近些年来通过继续兴修水利和推广良种等做法,水稻单产水平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澄海继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双季水稻生产不断攀登新高峰,实现亩产连年超吨谷的目标,摘取了全国水稻高产桂冠。1989年平均年亩产1076公斤,在全国率先实现双季水稻亩产“吨谷县”的目标,并再次摘取全国水稻高产桂冠。自1989年至2000年连续十二年保持亩产“吨谷市(县)”的殊荣。

“海澄县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改为龙海海澄镇的。”据当地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海澄不断推广水稻良种科技,其中部分水稻良种便与汕头有着较深的渊源,主要是通过汕头水稻育种的品种进行转育的,这些水稻良种绝大多数都带有“汕”字号。如这里1976年引进推广杂交水稻“汕优2号”等早稻良种进行晚季种植,1978年又引进汕优“三系”种子,1980年后引进汕优35、36和汕优早等杂优品种……由于这些水稻良种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大优势,亩产均较高。

在与潮汕澄海等粮食高产区互相交流促进中,近些年海澄所在的龙海进一步实行科学种田,不断采用新的栽培技术措施,使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36678吨,为历史最高水平。而1989年至1991年,更是连续三年实现“吨粮县”。同时出现一些高产优质高值工程实验项目,为当地农业生产创造了新路子。

◎相关链接

汕头夺全国“吨谷市”十连冠

汕头是著名的粮食高产地区。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自1991年至2000年期间,我市更是连续10年保持“吨谷市”称号。

“在这10年间,全市年水稻播种面积平均都在100.5万亩左右,而且年亩产量平均达到1060公斤。”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讲述起这段历史时,颇为激动地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时经过上下不懈努力,我市在全国连续10年夺得双季水稻年亩产超吨谷的‘十连冠’骄人成绩。”

而早在1955年,汕头地区的澄海县便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年亩产跨纲要县。上世纪60年代,汕头又成为全国首个粮食年亩产千斤地区。1987年早造,汕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众性创粮食高产活动。从此,汕头粮食生产开始创造出一个个神话般的数字。

1988年,汕头农业部门在全地区选择10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创“吨半粮村”活动,10个村的5086亩粮食作物,平均年亩产1541公斤;1989年,澄海、潮阳两个县全面推广水稻“千斤栽培规程”项目,实现了“吨谷县”,该项目获得国家“星火奖”三等奖和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1990年,潮阳县关埠镇巷内村一名林姓农民种植的1.2亩“胜优1号”,经农业部门组织实割验收,平均亩产857.5公斤,创当时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到了1991年,汕头水稻亩产达到1013公斤,成为全国成建制地级市首个“吨谷市”!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卖走仔

潮汕爆笑喜剧:好吃鬼-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