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鲜鱼货中不乏鱼子鱼孙的身影。
汕头人历来爱吃“鱼仔”,可多少人意识到这种饮食爱好是对海洋资源的“透支式”掠夺?记者近日走访一些售卖海鱼的摊档发现,渔民所使用的网扣变小,连“鱼子鱼孙”也一窝端上了市场。对于这种类似竭泽而渔的做法,有市民表示担忧,称长此下去,肯定是没鱼可吃了。
在市区的乌桥旁、镇邦路尾、石炮台路、华侨公园前路段走访,都不时可以看到鱼贩向过往市民兜售鱼、虾等各类新鲜海货,其中也不乏小指般大小的鱼仔。
“这么小的鱼,简直都是未‘断脐’的鱼子鱼孙,就捞上来卖?”有市民看了鱼贩堆放在盆子里还在游动的海鲜后说道。
“鱼虽然小了点,但都是自己网获的,刚刚上水,熬汤味道可是十分鲜甜”,鱼贩热情招呼道。
“这些渔网‘网眼’这么小,难怪小鱼仔难逃生天了?”记者向鱼贩买了些“乌尖”鱼,借机拿了他堆放船上的渔网端详。
“现在谁还管那么多啊,出海一趟总不能白忙乎吧。”见是顾客,鱼贩老王也就打开了话闸子,“现在海里的鱼都是一网打尽,谁会把小鱼挑出来再扔进海中呢。”老王称,以前在汕头港内撒网基本都能满载而归,现在却是难见鱼虾踪影,只能是驶出港外捕捞,但也不见得能有所收获。出去一趟仅油费就近百元,有时运气差,捞上一些杂鱼小鱼,售卖后还抵不上油费呢,只能是“白忙乎亏本赚吆喝了”。还有,别看现在渔网是密细网,但捞的鱼都比以前大网还捞得少,所以能多捞点就多捞点,鱼子鱼孙也不能放弃,多少赚回点油钱吧。
对于渔民拉网捕鱼连“鱼子鱼孙”都不放过的现象,走访中,有市民也表示隐忧,“‘鱼子鱼孙’都吃完了,以后吃什么?有关部门是否该制止这种恶性循环的捕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