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年轻人“六亲不认”引关注

时下,随着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家庭结构愈发简单,没有七大姑八大姨、三叔四舅,亲属称谓也随之减少,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家庭姻亲关系逐渐生疏,叫混、叫错情况时有发生。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年轻市民来说,辈分称呼已经成为社交礼仪中无法回避的难题,他们因此屡遭尴尬。

“六亲不认”乱叫一通闹笑话

“80后”市民王莉是“独二代”,从小到大所接触的亲属不外乎父母、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对于旁系复杂的辈分称谓,她坦言自己没有任何概念。然而逢年过节,远房亲戚来访,与之碰面,王莉顿时不知所措。“我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对方,面面相觑,好尴尬啊!”为了避免叫错闹笑话,王莉只好一个劲儿点头傻笑,最后不得不让父母为自己“解围”。

与王莉一样,“90后”的小宇也在辈分称呼上闹出笑话。不久前,小宇赴亲戚喜宴,一进宴会厅,他傻了眼:现场长辈云集,该称叔伯、婶娘,还是舅父、舅母?而面对多年不见的表亲的孩子,又该叫外甥还是侄子,他一头雾水。情急之下,小宇“乱叫一气”,将叔错认成舅,又将舅母错称为伯娘,就连外甥都叫成侄。整个过程笑料百出,他也为此尴尬不已。

多数年轻人不懂辈分称谓

姑姑的儿子是表兄弟还是堂兄弟?妈妈的舅舅叫什么?爷爷的表姐与爸爸是什么关系?连日来,记者带着这几个问题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年龄从8岁至25岁不等,而能正确快速回答者竟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眉头紧锁,想了半晌也答不上来。他们无奈地表示,这些辈分称谓实在太过复杂,想起来就直犯晕。

采访中记者发现,对辈分称谓生疏的人群中,以“80后”、“90后”居多,其中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正因独生,其家庭成员关系趋于简单化,复杂的称谓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他们在面对旁系亲戚时,只能选择默不作声当“哑巴”,要么张冠李戴、乱叫一通,最后辈分颠倒,称谓混淆,窘况尽现。

家长建议纳入礼仪教育

传统的辈分称谓正在年轻一代中渐行渐远,由此产生的中华文明礼仪教育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家长及老师的注意。市聿怀中学罗老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辈分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亲戚关系条理分明且长幼有序,形成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所派生出的称谓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征,也是文明礼仪的基础。年轻一代非但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重要性,更应该准确掌握,代代传承。此外,也有家长建议,应该将辈分文化纳入礼仪教育,向年轻一代普及“亲属关系称谓”,以免遗失传统、失礼仪。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St0754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二集)

潮汕故事剧:二瓮银(第四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