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桥区实验学校爱心小队16年不间断帮扶聋哑孤寡老人
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坚持。1996年,湘桥区实验学校组建爱心小队。直到现在,爱心小队已换届7次,成员也不断更新。然而16年不变的是,他们整个团队集体的“学雷锋,献爱心”精神。
今年73岁的廖奶奶便是爱心小队常年的帮扶对象之一。据了解,她家住景山住宅区,是一名聋哑孤寡老人。爱心小队为了让她过上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便每周五定期到她家义务劳动,和她谈谈心。
上周五上午,记者跟随爱心小队前往廖奶奶家。穿过她家所在住宅区的小巷,爱心小队来到最里边拐弯处,正在家门口张望着的廖奶奶立马迎了上来。一到了“小雷锋”们的身前,笑容满面的她便不停地摸摸这位的手,拍拍那位的肩膀。“我们定期过来,廖奶奶也习惯了在这天守在门口等我们。她只要一见到我们,就会很开心。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会通过摸我们的手来表示对我们的欢迎。”爱心小队队长侯斯扬说。
“寒暄”了一会后,不用分配任务,“小雷锋”们便自然地各就各位。他们有的拿起扫把扫除门口的积水,有的忙着搓洗放在洗衣盆中还没洗的衣服,还有的则忙着擦门窗、烧水和整理床铺。看着他们忙前忙后,廖奶奶也不愿闲着。她来到洗衣盆旁,和几名女生一起搓洗衣服,边忙边与学生比划着。
“她无亲无故,且又聋又哑,平时很少有人和她聊天谈心。”侯斯扬说,“廖奶奶很需要别人跟她聊天,解解闷。”
“那么,你们现在有办法和她沟通吗?”记者问道。“现在可以。她比划什么我们基本都能看懂,要比去年9月刚开始来的时候好很多。”侯斯扬一边用手指在桌上划,一边告诉记者:“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和廖奶奶交流。带我们来的哥哥姐姐就告诉我们,她识得一些字,可以将想跟她说的话写在纸上。不过,来的次数多了,且常和廖奶奶聊天。渐渐地,她比划的内容我们就能看懂一些了。”
城南实验中学学生仔颐园当起志愿讲解员
“这副对联很有意思,它是饶宗颐先生12岁创作出来的,当时是写在后园的门上,后来……”昨天上午的饶宗颐学术馆中,城南实验中学的几名学生又一次向游客讲起了馆内作品的故事来。脖子上挂着工作牌,外加训练有素的手势和讲解用词,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颇有一番“导游范儿”。 几位老年游客跟着小“导游”们在馆中转了一圈,听着讲解直夸:“这些学生仔真是太可爱了!”
像这样的情景,每逢周日和节假日,都会在颐园内上演。市城南实验中学“走进颐园”志愿讲解队的小志愿者们,在这里为全市中小学生和外地游客开展义务讲解活动至今,已经接近5个年头了。由颐园的专业讲解员手把手培训了第一批志愿者之后,志愿队以老带新、薪火相传地将颐园讲解工作坚持了下来,每年9月入学招新过后,新志愿者都要在师兄师姐的带领下,在颐园内经过一定时间的“听说练习”后,才真正上岗,在一次次的“实战”中,每个小讲解员都不断地吸收着关于饶老以及他研究的领域的知识,不断更新完善着脑海中的“讲解稿”。
说起去年的第一次讲解经历,初二学生谢小婉腼腆地笑起来:“第一次就讲错了关于一副对联的背景知识,偏偏碰上的是一位对饶老颇有研究的游客,到后来都快变成他给我讲解了!后来才知道,老先生是复旦大学的教授。”一年多的讲解经历中,小婉发现这份“工作”不但可以帮助别人,讲解时与游客的交流问答中,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表达、社交能力得到锻炼就更不用说了。
颐园相关负责人对这支学生志愿队伍也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讲解队不仅帮他们满足了普通游客的讲解需求,也给讲解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专业讲解人员已经掌握了全面的知识,讲解内容也相对固定。而学生们虽然知识不够全面,却在不断更新,而且讲解中会有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十分有特色。”该负责人这样评价。讲解队的带队老师唐欢说出了志愿讲解活动的初衷: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但随着时代的变化,“雷锋精神”也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可以说,每一个人对“学雷锋”的理解不一样。开展志愿活动,让学生以学雷锋为起点,逐步形成他们的志愿者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习、沟通和接触社会的能力,“我们提倡利人的同时也于己有益。”
韩山实验初级中学“热心女孩”三年照顾小儿麻痹症朋友
穿着校服,扎着马尾辫,略显稚气的脸上戴着眼镜,这就是韩山实验初级中学的“热心女孩”陆映纯,在三年的时间中,她认真照顾着患小儿麻痹症的朋友小黄。
采访开始时,小陆表现得很害羞,但是在小黄微笑的鼓励下,还是慢慢地打开了“话闸子”。“一切都是在偶然中开始的,”她带着点调皮的神情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上了初中后才认识小黄的,“当时她因行动不便,所以交不到什么朋友,也是因此才转学到了这里来。”而当时自己和她一样是走读生,所以在老师及其家长的拜托下,就开始照顾她。“一开始也是很辛苦的。”小陆回忆说,小黄行动和反应比较慢,聊天时声音也比较小,一开始自己很不适应,后来还觉得有点烦,放松了对她的照顾。但是,看到她一个人孤零零坐在教室里,自己突然就迈不开步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帮她,而她妈妈也一再拜托我”。
“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我多了一个真正形影不离的朋友,她不在我反而有点寂寞。”小陆微笑着介绍,自己每天到学校门口接小黄,然后陪着她到教室,课间有时陪她出来走走、上上洗手间,中午和她一起到食堂吃饭,放学了陪她去校门口等家长,“小黄也很体谅我,有时候中午看我比较累,就会自己在教室学习,让我回宿舍休息。”在小陆讲述着日常的点点滴滴时,小黄因为言语不便,所以没有开口,只是看着记者笑着使劲地点头。
“相处了这三年,我们比亲姐妹还亲,亲姐妹有时还会闹闹小脾气,可我们现在有时只要一个眼神,就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小陆表示,小黄努力学习生活的样子让她佩服,在她身上自己也学到不少东西,即使以后毕业了,和小黄的友谊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我想为她喝彩,希望她以后也能过得快乐。”在笑声中,小陆搀扶起小黄,一步、两步……两个身影缓缓离开,她们走得很慢,但却很稳。
市实验学校让孩子像追星一样追雷锋
雷锋是谁?对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来说,雷锋叔叔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而是他们天天都在追的星,身边的同学中也不乏助人为乐的“雷锋迷”。日前,记者在市实验学校了解到,自2003年以来,该校常年都开展追雷锋的活动,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宣传雷锋精神,在校园里树起了不少“小雷锋”榜样。
“孩子们爱追星,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堵,而应该去引导,让孩子们去追那些有励志作用的明星,雷锋就是这样一个星。”市实验学校副校长张敏坦言,该校的“学雷锋,争做校园之星”的活动正是因为善用了“追星”元素,才能获得学生们的追捧,并在校园内形成一股常年争做雷锋星的风尚。她强调说,除了助人之外,雷锋精神还有很多内涵,他们据此设立了“节俭之星”“劳动之星”等十种类型的校园之星。
在去年被评为“节俭之星”的廖梓琳,是同学们交口称赞的节俭榜样。坐在记者面前的梓琳衣着朴素,头发简单地扎成一条马尾,看上去神清气爽。“我的书包用了3年都没换,平时也不乱买衣服。”她告诉记者,班上有些同学赶潮流,每学期都换一个书包,实在很浪费,其实大家都应该学习雷锋的节俭精神,从小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去年的“劳动之星”陈瑶绵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的“钉子精神”。身为校午餐值日生的她,为了做好值日工作,每天中午都得等到12点15分以后才能吃上中午饭,但她从来没有怨言。
而“礼让之星”刘丁嘉则不仅以“礼让”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还影响身边人去礼让。“有一次,我在肯德基排队,一个阿姨想插队,我就提醒她要排队。”她告诉记者,虽然当时有点怕被人怪多管闲事,但还是出声提醒。“因为如果大家都不排队,那地球就要乱套了。”在刘丁嘉这句童言中,不难看到她的坚持。
据张敏介绍,除了每年四五月会评选学雷锋的“校园之星”外,平日里学校还有“红领巾志愿者”在食堂维持秩序,每周六上午固定有学生去人民广场做护绿工作,而且学校还推行“日行一善”的活动,学雷锋已然成为孩子们每日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