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记者从新闻视角,以笔端和镜头记录着登岗2000多户村民搬进机场安置区,腾出祖祖辈辈的土地支持机场建设(详见本网2008年12月9日)。三年后,在他们宝贵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现代化花园式机场,黑皮肤、白皮肤、黄皮肤的各类旅客齐聚这里,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各地。在揭阳潮汕机场建成投产的喜庆日子里,记者再次前往揭阳潮汕机场安置区,探访这些为机场建设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群众。
沿着平坦宽敞的水泥路,记者看到,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间间店铺货物琳琅满目,一张张笑脸绽放着幸福和喜悦。灿烂的阳光下,孩子们在广场上欢快地奔跑着,老人们懒洋洋地晒着太阳。谈及安置区的生活,大伙笑逐颜开:“三年了,生活也慢慢地适应了,这里环境幽雅,心情自然也就舒畅。我们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据登岗镇委副书记兼三坑村村书记和机场新区负责人陈楚开介绍,安置区是一个集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民居相结合的新家园。分两期建设,共59栋,均采用框架结构、桩基础,为五至六层楼房,首层为商铺及停车场,二层为经济房及社区活动室,配套了学校、广场、停车场等。2008年12月,大部分村民搬入了第一期安置区的新房子,共2146户,8902人。去年12月,又一批村民相继搬入第二期安置区的新房子,共509户,2500多人。住进安置区的群众逐一告别了“历史悠久”的老房子,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于住房环境的改善,也在于就业谋生。对于安置区洗脚上田的群众,均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为解决就业问题,积极鼓励出门打工赚钱。机场建设也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机场建筑、水电、保洁、保安等职位上,处处都能看到被拆迁群众忙碌的身影。蔡坑村民王秋葵告诉记者,他老婆银燕就在机场建设指挥部食堂当后勤,每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个别忙的月份有2000多元。目前,拥有90平方米的新房子,每月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不再需要担心台风、干旱等天灾对农作物的影响了,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记者了解到,机场的建设,为当地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参与机场建设的村民,每人月收入为1500至1800元。除了在机场或外出打工,部分村民还利用自家铺面做起了家居用品、建材等生意,沿中心大道附近的很多店铺摆放着各种商品货物,经营窗帘、电线电缆、装饰涂料、煤气炉具、饭店等,生意红红火火。
在安置区,记者又一次碰到首批入住安置区的三坑村下园围村民王锐鹏。三年前的一天,记者曾经采访过他,当时他正在忙着搬进安置区的新房子。那天的他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始终绽放着幸福的笑容。三年后的今天,他满面春风,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里生活环境比原来老房子好得多,早上市场生意红火,晚上处处灯火通明,和城市没什么区别。开始搬来这里的时候,还担心家里的老人会住不惯,没想到他们住得如此舒适,个个精神抖擞,身体越来越硬朗。”
位于炮浮公路北侧的安置区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宜商宜居。距东西两侧各1公里多处,分别是汕揭高速公路出入口和机场候机楼;在东南侧2公里多处,是厦深高速铁路在潮汕地区的唯一客货运站沙溪站。安置区的房价更是阶梯式上升,比入住时的价值高出一倍有余,广大村民十分欣慰。陈楚开对机场投产后安置区的发展充满信心,“大家为机场的建设作出了牺牲,相信在经受短期转型的阵痛后,数年内必定会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编辑: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