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陈静莹郑梦婕)隆重热烈的市第十次党代会虽已闭幕,建设幸福汕头的主旋律却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描绘了建设幸福汕头美好蓝图,主题鲜明,体现了时代精神,符合汕头实际,反映了汕头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愿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部分专家学者,倾听他们对于建设幸福汕头这一战略构想的解读。
市社科联主席马灿龙是此次党代会代表,对李锋书记的报告作了认真而细致的研读。他告诉记者,报告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三点,一是主题突出,整个报告围绕建设幸福汕头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根本保证来展开,自始至终都贯穿和突出这个主题。报告提出建设幸福汕头的宏伟目标,描绘了美好蓝图,明确了幸福汕头的内涵、要求,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十大战略举措,包括体制改革、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这些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这是从去年市委提出建设幸福汕头的战略构想以来,对幸福汕头这一战略构想的进一步深化,使我们的认识更加系统。二是特色鲜明,改革创新的精神十分鲜明。整个报告贯穿改革创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恰恰就是特区精神应有的内涵,作为在而立之年面临大开放、大发展的大特区时代,需要进一步发挥改革创新精神,这也是特区最大的优势。三是提出的战略部署切实、具体、可行,报告围绕未来汕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党的建设作了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成为配套的系统工程,明确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汕头发展的路径,这些都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全市人民鼓足干劲,提振信心,同心协力推动汕头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我市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建设幸福汕头的重要战略任务。此次党代会报告也以较长的篇幅阐述我市将如何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加快和谐汕头的战略性推进。市委原副秘书长、政研室原主任刘锦庭认为,在社会管理中,必须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否则我们的社会管理就会走偏方向。刘锦庭说,在汕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尤其要自始至终牢牢把握三点: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真诚倾听群众诉求,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群众权益,认真去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在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上有新突破,在推动社会管理精细化上有新突破,在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上有新突破。二是要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为切入点。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大刀阔斧地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简政放权,建立小政府、大社会,放手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真正把社会、公民、法人能够自主解决、市场机制能够自行调节的事项转移出去,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些职能转由社会组织或其他机构来承担,让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自己管好自己。三是要以建设幸福汕头为落脚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为人民谋幸福的管理理念,彻底改变建设和管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树立以GNHv国民幸福指数w论管理政绩的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真正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寓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之中,寓于共建共享幸福汕头、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之中。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郑良泽副教授认为,今年是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又是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第一年,三十而立的汕头经济特区,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闯出一条科学发展新路,更好发挥窗口和试验田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进位,是摆在汕头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汕头这个主题,把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汕头作为我市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任务,对加快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作出科学谋划和部署,为汕头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出了蓝图。郑良泽说,为了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我们必须在改革开放上下足功夫。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也没有经济特区的明天。我们要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弘扬特区精神,敢闯善冒,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开放创造空间、提供动力,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为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汕头注入不竭动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创汕头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