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东沟剧鼓,在传承中改良

柳桂泉、柳桂兴兄弟二人,一

人负责木鼓、尖脚鼓和剧鼓的制作,一人负责学校仪仗队鼓乐器的制作,都是东沟剧鼓的第四代传承人。昨天,记者走进了潮南区峡山街道东沟村唯一一家东沟剧鼓的手工作坊制作间,亲眼目睹相传了近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品——东沟剧鼓。

刚踏进坊间,记者就看到了一张张诺大的牛皮,这就是制作东沟剧鼓的主要原料。柳桂兴告诉记者,这么一张大牛皮,一般只能制作成一个20多寸双层鼓面的剧鼓,其他的边角材料则用来制作成小鼓。走进大厅,哥哥柳桂泉正在屋里制作鼓皮,固定一块牛皮用手工削刮取材,旁边则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剧鼓,颜色艳丽,鼓形好看,既有我们经常看到的大锣鼓、潮剧套鼓、堂鼓、龙舟鼓,还有稍小型些的腰鼓。传闻中的东沟剧鼓果真名不虚传。据介绍,东沟剧鼓常运用于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

记者看得入神,柳桂兴指着一个正晾在鼓架上的24寸半成品剧鼓,说,像制作这么大的一个剧鼓,起码要花费半个月以上的时间。东沟剧鼓系纯手工制作,以上乘牛皮、苦荔木为主要原料,制作流程需经过20多道工序,基本技法分为鼓皮的加工处理和鼓体整修;上架,将鼓体与鼓皮合并;下架,剔除鼓皮多余部分,抛光鼓体、上鼓钉、上漆三个阶段。第二阶段是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的,需要很大的耐心,一小道工序都不可马虎,这样调出来的剧鼓才是质美、音高、鼓响,耐用。

从祖父辈清末民初艺人柳石华创立东沟剧鼓制作技艺以来,代代相传,不断传承改良,柳桂泉、柳桂兴兄弟二人如今虽然只是依靠手工作坊,但还是将手工改良得更加精湛,并开起了门店,将产品销往国内东南沿海,甚至是东南亚一带。但是,和其他传统技艺遭遇的境地一样,由于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学会整套技艺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加之剧鼓市场价格不高,许多年轻人不愿学习,正濒临失传。为此,当地政府正加大保护力度,柳家也加紧传承第五代传人。今年4月份,东沟剧鼓被批准入选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李岱娜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偶遇+请假

潮汕搞笑短剧:买一送一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