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忠诚楷模]谢俊松:文化热土的老黄牛

  他,一位平凡普通的文化站站长,凭着一颗对文化事业不懈追求的强烈责任心,把毕生精力奉献在基层文化事业上。他甘当文化热土的老黄牛,把文化站当成自己的家,把基层文化工作当成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无限忠诚。他,就是原揭东县炮台镇文化站站长——谢俊松。

  破解难题求发展

  “以文养文”探新路

  1980年底,谢俊松初到文化站工作时,文化站没有固定资产,借用一间房子,只有一张办公桌、两只凳子和一个旧书架,两百多本旧书,再简陋不过了。“实在有些寒碜,但这确实已是文化站当时全部的家当了。”年过花甲的谢俊松对记者描述了30年前他进文化站时的工作环境。

  穷则思变,一张白纸也能画出最精美的图画。面对文化站捉襟见肘的局面,谢俊松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拓展文化产业,走“以文养文”的路子,增加文化站的收入,使文化站年收入达20万元以上,进一步提升了文化站的“造血”功能。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文化站不但有了人员、经费、设施、活动,而且还拥有藏书2万多册、订报刊杂志70多份的图书馆,为当地及周边镇提供一个读书学习园地。如今,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文化站已经成为拥有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文化产业固定资产350万元的大站。文化站属下除了影剧院、电影队外,还有潮乐社、书画艺友会、桑浦谜社、棋协、乒协等文体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回想起当初创建这个文化站的时候,谢俊松说:“我们开始办这个文化站的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如今发展成这样的规模,离不开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开始谋划的时候就是寻找图书作为突破口,这样就吸引了很多群众的参与,工作也就慢慢地展开了。”

  在摸索和谋划中,他和同事们找到了一条开辟文化绿洲的新路子,并沿着这条路子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谢俊松默默的奉献最终换来了可喜的成绩:文化站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全国特级文化站、全省先进文化站、省特级文化站等荣誉称号,炮台的文化工作在县、市、省以至国家有了一席之地。他个人也被评为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市级劳模)、全省基层文化先进工作者、揭阳市首届爱岗敬业道德模范。2005年,他代表文化站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文化工作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全国只有5个文化站享此殊荣。

  千方百计寻“充电”

  虚心学习成“内行”

  乡镇文化站主管的是基层文化,包括电影放映、戏剧演出、文娱活动、体育竞技、民间艺人管理、文物保护、图书管理、文化设施管理等等,这要求文化站工作者不仅要有组织管理能力,还要通晓各种业务,达到一专多能。谢俊松深知,当好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首先要有文化,要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钻一行,真正成为文化工作的业务内行。

  作为文化站开疆拓土的先锋,长期以来,谢俊松全身心地投入文化站的建设中,在建设中摸索,在摸索中成长。他秉持“有为才有位”的宗旨,凭着一颗热爱群众文化工作之心,干一行学一行,并千方百计做到最好。虚心好学的他广结文化艺术界的朋友,拜贤者为师,不断“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培训是打基础、出人才、兴旺地方文化的一大举措,所以,一直以来他乐而为之,自己身体力行,并援请各方名师,使炮台镇各类培训班和活动场所与日俱增。就拿桑浦谜社来说,每月一晚固定在文化站举办谜语研猜活动。这一晚,文化站楼下总是人山人海,既猜谜又研讨,在“射虎”声中谜友互乐,掌声迭起。像这样的群众文艺活动在炮台镇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这里面离不开谢俊松的努力。

  倾注心血办活动

  文化之花遍地开

  炮台镇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粤东古镇,镇内爱好文学、潮乐、书画、谜语、诗词、棋类等文体活动人数众多。长期以来,谢俊松为文化站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热心组建各类文体组织,为开展文化工作培植一支生力军。如今,镇内有2个潮剧团、木偶团18个班,有潮乐社、书画艺友会、桑浦谜社、老年活动中心、少儿潮州锣鼓演奏队、“小梅花”潮剧培训中心、潮剧票友会、棋类协会、乒协等组织,他还兼任书画艺友会、桑浦谜社、潮乐社名誉会(社)长,棋协、乒协副会长。他在剧团任指导员期间,大胆创作,带领剧团多次参加县、市、省戏剧调演,剧团有8个剧目获市级奖、7个剧目获省级奖并在省级戏剧刊物发表,其中《大吉利市》获文化部丰收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谢俊松经常送活动信息上门,带领各类业余作者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文化交流,提高他们的活动热情,使全镇的文体爱好者都把文化站当成他们的家,把他当成他们的好朋友、知心人,使当地的各项活动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奉献。

  他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文化站就是要让更多的文化和精神能得到传承和弘扬,继续流传下来。”

  为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服务当地文明建设,办好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活动,谢俊松积极组织举办各种书画、摄影活动,协助上级举办迎春文艺晚会、揭阳市首届潮剧节、潮汕三市潮剧票友演唱会,举办书画、古筝、三棋等各类文体培训班。他举办的少儿潮州锣鼓演奏队,是揭阳市首届群众文艺花会金奖获得者,“小梅花”潮剧培训中心已成为本市一张文化名片。在文化站举办谜语汇猜、书画艺友会、音乐社、棋协等活动。每年都有大量书画、工艺美术、摄影、文学、诗词、谜语等作品参加各级展出及刊登于各级报刊杂志。在谢俊松的辛勤耕耘下,文化站的活动已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正改变着群众的生活习惯。

  耕耘文化成果丰

  文化精神广传扬

  翰墨飘香三十载,文明之花四季香。除了经营好文化站工作,谢俊松还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连年来,他主持编辑《炮台风情录》、主编《炮台楹联》、《炮台古今轶事趣闻》、《炮台文艺》、《桑浦谜苑》、《炮台书画艺友会成立十周年作品集》等书刊。他连续7年主编《炮台迎春谜联》,作为全县各文化站春节开展文艺活动的资料。他创作的《四代传美德》、《十赞炮台》、《六合彩害处多》等节目被搬上舞台,新民歌民谣《法轮功——害人功》荣获市征文二等奖。他所编写的《苏六娘故事》被列为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个人也被县、市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审专家组”的成员。

  乐于奉献尽职守

  满腔热情践忠诚

  不为浮名所累,不为时利所趋。谢俊松把基层文化工作生动地比喻为旧时妇女织布:把麻布的线一根一根地挑出来,积少成多,才能织成一块布,而线挑得又长又细才能织出纹理均匀的布,慢工出细活,需要极大的耐性。他说,“要办好文化工作是不容易的,很辛苦,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培养起对文化的感情,这样才能做好文化工作。”

  谢俊松,这个基层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在文化沃土上耕耘了近三十载,倾注了全部心血,恪尽职守,甘愿奉献,乐于奉献,以一颗感恩的心,满腔热情地在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编辑:林玉玉)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记者 陈楚涛 吴旋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二瓮银(第二集)

潮汕本土电影:D恋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