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汕头市特困学生助学工程实施13年回眸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一片希望;奉献一片爱心,传递一份真情。

这几句话,用来形容我市最早的本土化希望工程——汕头市特困学生助学工程是再恰当不过。自1998年启动至今,汕头助学工程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让无数的贫困学子一圆求学梦。截至目前,汕头助学工程总共资助学生约3.2万人次,资助金额约2500万元。助学内容和形式也从单纯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交学费,逐渐扩展到援建希望学校、援建希望图书室、配套教学设施、免费提供特长培训、结对资助、建立勤工俭学基地等内容和领域,助学工程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今年7月助学工程刚一启动,市委书记李锋等市领导得知后便第一时间亲切询问有关情况,并以一名普通市民的身份向贫困学生无私捐助、慷慨解囊,为我市积极发展慈善、大力改善民生,弘扬扶贫济困的良好社会风尚树立了榜样。

为寒门学子铺筑成才路

感谢助学工程13年来对我的资助。如果没有众多热心人伸出援手,我就不可能完成大学学业,我的人生也将完全不同。今年刚从韩山师范学院毕业、顺利走入社会的小蔡是目前接受助学工程资助时间最长的一名学生。她的父母都是一级残疾人,家庭仅靠母亲每月几百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在小蔡小学4年级时,团市委了解到其家庭情况,开始资助她的学业,并一直持续到她大学毕业。

1998年7月,为资助贫困失学儿童重返学校和特困学生就学,团市委、市青联启动助学工程,设立特困学生助学金,通过发动各级团干部、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奉献爱心,筹集善款为城镇下岗职工子女和农村特困家庭子女解决就学等实际困难。由此,一项声势浩大的助学工程的序幕正式拉开。

我还记得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情景,那真叫一筹莫展。原本母亲的退休金要维持每月的生活费和医疗费就已经很困难,要筹措我的大学学费,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小蔡说,如果不是助学工程帮助了她,自己可能早已经辍学去打工了。

虽然来自于特困家庭,但小蔡的性格还是十分开朗。她认为,是无数慷慨解囊、资助她上学的热心人给了自己前进的力量。在大学期间,她加倍努力,除了学好专业课程,还担任班干部、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最终拿到了优秀毕业生的奖项。目前,她找到了一份科技公司的文职工作,每月收入1800元,成为家中经济的顶梁柱。

东厦中学高一学生小张今年是第7年接受助学工程的资助。小张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便已去世,全靠母亲一人打零工维持生计。谈起家里的情况,小张母亲几乎落下泪来:生活真的很艰难。如果不是有热心人的帮助,真不敢想孩子的读书问题。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3年来,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不断努力下,汕头助学工程受助学生的范围和类型不断增多,资助总人数和金额逐年增长。此外,助学工程还发动各企事业单位、青年企业家及社会各界援建希望学校,捐资捐物,建立希望图书阅览室、配备教学仪器设备等,大大地改善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

助学内涵得到不断延伸

汕头助学工程的实施,为我市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子铺设了一条成才之路。助学工程也从最初的发放助学金到逐渐注重人文关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助学形式,使助学内涵得到不断延伸。

设立各种奖学金;开展义卖助学、爱心募捐;组织条件较好的学校与希望学校手拉手结对进行对口帮扶;组织青年志愿者到希望学校为师生义医义诊,对特困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开展义务家教今年,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汕头助学工程还增加了外来工子弟奖学金等项目,助学形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助学工程的内涵。

另外,汕头助学工程还逐步增加对贫困学生的特长、心理、责任等方面的帮扶,力求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开展特困学生在美术、书法、棋类、武术、写作、器乐等方面的免费特长培训;组织特困学生参加潮汕文化体验活动,增强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发挥青联、青企协的组织优势,发动企业设立汕头市青年勤工俭学基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增强学生的自立能力和自信心。每年春节,团市委还组织企业家筹集资金开展慰问,让贫困学生家庭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充实了助学的意义和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开展的爱心助学结对资助活动、助学会亲活动,让资助者和受助学生见面交流座谈,不仅通过沟通让助学双方亲身体会到爱心的价值,而且增加了助学工作的透明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让我们用优秀的成绩来回报社会!这是助学工程众多受助学生的心声。目前就读华南农业大学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大二学生小林是受助学生之一。他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不仅被选为学校奖学助学中心的部长,还兼任图书管理员,通过各种勤工俭学的途径赚取学费、生活费。大学生活多姿多彩,充实而忙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辜负那些帮助过我的热心人。小林说。

爱心接力棒传遍四方

近年来,助学工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各界的助学热情越来越高涨。

10多年来,助学资金得到了市青联委员、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的大力支持,每年都有一大批青年企业家慷慨解囊。市公安局、汕头移动等几十个单位和企业以及市直各单位团组织纷纷以集体的名义资助、认捐贫困学生。同时,助学工程还得到在外地的青联委员、港澳委员的爱心捐款。集体的力量给予汕头助学工程无限的动力。

爱心无大小,行动不待时,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也为助学工程添了一把火。有的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市青联秘书处,捐出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有的市民直接将助学款汇到主办单位设立的助学账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热心市民不仅自己结对帮助4名特困学生,还发动亲友资助了另外9名学生。

令人感动的捐款事例还有很多。打工一族陈先生打电话到助学工程办公室,说要汇款100块钱。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是说:我的收入很低,只能捐100块,就把这钱捐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的学生吧。家住市区的一位黄先生,连续多年每年多次汇款300元到500元不等的数额到助学工程帐户,但从不露面和留言。一位外地来汕工作的刘女士今年认捐了两名大学生,由于正处于封闭式的工作培训,无法外出,本地也无亲人可帮忙。由于担心学生因为晚缴学费耽误学业,刘女士专程请假从郊区赶到助学工程办公室捐款。

不少捐助人都表示,愿意长期资助受助学生,直至他们完成学业。如果没有一个个热心公益的单位、一位位伸出援手的热心人士,就不可能成就助学工程今天的事业。

种下千棵树,长成一片林。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汕头助学工程资助方式趋向长期性、推报工作更具科学性、资助项目更加注重连续性,可以预见,这项折射汕头人传统美德的品牌活动、民心工程,将为更多的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一圆求学之梦。

本报记者李敏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美子探亲

潮汕爆笑喜剧:撞车-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