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2010年12月6日,由揭阳籍企业家黄畅然先生捐赠1.5亿元兴建的揭阳楼及其广场落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出席庆典仪式并亲自揭彩,汉楼古朴,广场宏大,场面壮观,豪情满怀……
镜头二:2011年2月6日,感恩奉献大型佛教音乐会在揭阳念慈体育馆隆重上演,各界乡贤、企业家捐资15亿元,殊胜盛会,嘉宾云集,佛音袅袅,善炬高扬……
镜头三:2011年6月24日,揭阳市招商引资暨捐赠大会在揭阳念慈体育馆隆重举行,大会现场签约项目294个总投资3287.68亿元,接受捐赠项目474宗44亿元,桑梓情涌,感恩潮动,掌声如雷,盛况空前……
那难忘的一幕幕场景仿佛又重现于眼前,作为揭阳儿女,难以压抑的激动和感怀,使我们的目光不由再次转向市区的东入口。就在那里,岐山之南,榕江之滨,矗立着揭阳市的新地标——揭阳楼。气势恢宏、磅礴大气的揭阳楼及其广场,是新时代揭阳强势发展的缩影、文化建设的丰碑、忠诚奉献的象征、创造辉煌的旗帜,标志着揭阳从进贤门时代,向着建设粤东核心城市目标的揭阳楼时代迈进。揭阳楼及其广场兴建过程中所体现的“揭阳速度”,特别是揭阳楼建成后所产生的巨大效应——“揭阳楼效应”,使揭阳这座浸润如玉、钟灵毓秀的“岭南水城”,充满着一股“忠诚如山,感恩奉献”的浩然之气,激荡着“一代而强,振兴揭阳”的时代强音。
登城楼,看日出江花红胜火;忆往昔,不尽情思滚滚来。在揭阳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揭阳跨越发展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揭阳楼效应”这个名词,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代的选择
曾几何时,一些旅居海外的侨胞和外出的乡贤,曾对揭阳表现出种种失望。
诚然,揭阳曾拥有无数的辉煌。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揭阳农业文明繁盛,人文璀璨,英才辈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区域文明。然而,由于长期缺乏新的活力元素和精神气质的注入 ,潮汕文化存在着眼光短浅、急功近利、守土恋家、小成则满、同行相欺等劣根性,严重阻碍了揭阳的快速发展。加上建市晚、起步慢、基础差、底子薄,虽经全市上下不懈努力,仍摆脱不了欠发达地区的现状。
在全省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竞争时代,在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发展格局下,揭阳再不寻求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将面临被边缘化和淘汰的危险。揭阳,已到了兴衰成败、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
时代呼唤引领揭阳破题前进、再振雄风的力量。
2008年,市委、市政府借全省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东风,对破解发展难题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探索。
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而言,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落后,落后的根源是什么,是不可能制定正确发展方向的。同时,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一种积极的核心价值观主导,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快速发展只能改变物质层面的东西,这种快速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对此,揭阳市决策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进行了战略谋划。
破题前进需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地方要改变落后面貌,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坐井观天,必须积极走出去,学习借鉴,开阔视野,开拓思路。
2008年4月,市委、市政府新的主要领导到位后,立即组织党政学习考察团,赴苏州、昆山、义乌等先进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这次考察活动格外引人关注,在于180多人的党政代表团成员,规模超乎一般地级市;在于考察团成员都是市各套领导班子成员、市直单位主要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和大企业老总;在于市委办公室等部门组成的48人先遣组,围绕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教育文化、党建和干部绩效考核、纪检政法等方面进行为期12天的深入学习借鉴,精心研究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习考察报告,规格之高、学习之深、内容之实可见一斑。这次学习考察活动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革新了观念,触动了灵魂,大家都深深感到,如果再不急起直追、实现跨越发展,揭阳将被远远抛在后头。
破题前进需要高远智慧、巨大勇气。
有一个古老的西方故事:当地传说,谁能破解朱庇特神庙杂乱如麻的绳结,谁就能够成为亚细亚的帝王。亚历山大大帝在进军亚细亚之前,一剑把绳结破为两半,令人困惑百年的神秘难题迎刃而解。他的一心奔赴目标,不墨守成规而勇于行动,表现出卓越的勇气和智慧,大大地鼓舞了士气,于是摧枯拉朽,成就了亚细亚的王业。
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后,市委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中封闭学习研讨,分析当前形势,破除思想障碍,研究目标任务。这次集中学习高扬解放思想大旗,掀起了一场加快揭阳跨越发展的思想大革命。市委书记陈弘平在学习研讨总结大会提出的“法不可违,规不可不破”、“不择手段”、“无中生有”、“杀出一条血路”等话语可谓春雷滚滚、振聋发聩。同时,陈弘平在会上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也给各级领导干部以春风破晓、直达心灵的震撼。
破题前进需要明晰思路、凝聚合力。
2008年5月,市委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届五次全会。全会以世界眼光谋划揭阳未来,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以突出特色推动超常规发展,确定了“一三二”发展思路,即:围绕富民强市、和谐文明新揭阳“一个目标”,打造特色经济、特色城市、特色文化“三个特色”,构建和谐稳定环境、拼搏有为干部队伍“二个保障”,为揭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壮丽蓝图,吹响了揭阳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号角。市委书记陈弘平在会上指出:“揭阳当前的落后,问题在经济,症结在思想,关键在班子,成败在环境,根源在文化,必须在揭阳进行一场思想大革命,切实增强忧患、自强、机遇、干大、创新、拼搏、协作和开放意识‘八种意识’;必须在文化上来一场彻底的大变革,全力打造‘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揭阳特色文化,特别是感恩奉献文化,要作为揭阳人的精神支柱来培育,统一全市干群的思想认识,形成推动揭阳跨越发展的合力。”
路径引领方向,路径决定未来。揭阳第一次把感恩奉献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揭阳特色文化的核心和落脚点,作为揭阳历史文化精华的高度浓缩,作为推进揭阳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来培育,来打造。可以说,揭阳在这一刻实现了“破题”。
“没有精神支柱,揭阳不可能崛起振兴!”这是新时期揭阳人经过积极探索后形成的共识。
“感恩奉献精神,揭阳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新时期揭阳人对如何破题前进响亮的回答。
至此,市委、市政府从一个崭新的高度,明确了梳理文化发展脉络、重塑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强有力精神支撑的战略地位,以推动揭阳实现快速可持续的发展,为打造“忠诚如山,感恩奉献”揭阳精神支柱提供了理论依据,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时代选择了新一任揭阳决策者,时代选择了感恩奉献精神。
支柱的打造
曾几何时,作为粤东古邑、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揭阳几乎被人忘记。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动力,精神是一个地方加快发展的源泉。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崛起振兴,特别需要一种新文化来引领发展,特别需要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来支撑。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后,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特色文化,着力树立“忠诚如山,感恩奉献”为核心的精神支柱,力求从大文化的层面,从精神气质上,为揭阳的快速发展、长期发展指明方向、奠定根基。一场大力打造“忠诚如山,感恩奉献”精神支柱的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孝道教育培养感恩情怀。“百德孝为先”。一个人如果最基本的孝老爱亲都做不到,对他人、对家乡、对社会感恩奉献就无从谈起。近年来,市委从孝道教育入手,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二十四孝进脑,道德教育进村”行动,用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化民众,倡导民风淳朴、道德盛行,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一时间,“二十四孝”一词成为揭阳大地最醒目的字眼,以“感恩奉献”为主题的道德名言遍布全市各地的宣传栏、LED显示屏、专题专栏上,“岭南水城”沐浴在重温传统文化、传承传统道德、践行感恩奉献的浓厚氛围中。
——忠诚教育谱写奋进华章。忠诚是奉献的内在动力,奉献是忠诚的外在表现。为进一步深化感恩奉献精神,市委从2009年底开始,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忠诚教育活动,以忠诚这一待人处世准则、最有价值的“人格天条”教育党员干部,着力唤回解放初期党员干部对党、对人民、对事业、对自己十足忠诚的信念,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忠诚于自己”;2010年9月,市委把忠诚教育延伸到全民,重点针对群众、企业、学生三个群体,倡导群众“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崇尚道德、开明理性”,企业“做大做强、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回报社会”,学生“立志高远、立德修身、勤学善思、强健有为”。全市忠诚教育活动规模空前、效果明显、影响深远。活动时间长达17个月, 全市8607个党组织近20万名党员,几乎所有的企业、社会团体、社区、学校都参加了活动。活动在揭阳掀起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大整改的热潮,引起了强烈反响,“忠诚如山,感恩奉献”的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忠诚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团结一心、奋勇拼搏、跨越发展、崛起振兴的思想共识和精神动力,谱写了一幅揭阳人民团结奋进的绚丽画卷。
——文化节会唱响时代旋律。思想的共识、精神的趋同需要文化的支撑、艺术的熏陶,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围绕打造“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特色文化要求,于2009年春节至元宵期间,精心举办揭阳市首届特色文化节。首届特色文化节创下了很多记录,如16个大项目,创多项之最,其中30艘榕江花船巡游的时间跨度和规模之大全省罕见,千米书画艺术展示长廊展出1057件作品,开创全省乃至全国先河。特色文化节有力地弘扬了以感恩奉献为核心的揭阳特色文化,充分展现了揭阳的文明成果,彰显了揭阳的人文精神,树立了揭阳的良好形象,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和海内外乡亲感恩奉献、建设家乡的热情。2010年12月,配合广东省第三届粤东侨博会在揭阳的召开,我市又成功举办揭阳市第二届特色文化节。“潮汕颂”主题晚会、万人太极拳表演、大型英歌舞表演等,海内外潮人书画名家精品展、揭阳市第三届书香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紧扣揭阳新时期特色文化主题,在潮汕大地上唱响了感恩奉献的主旋律。
——长效机制永葆揭阳精神。为使“忠诚如山,感恩奉献”精神薪火相传、永葆活力,我市依托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推动感恩奉献教育形成长效机制。一是把每年9月20日定为揭阳市的“感恩日”,每年举行一次“万人行”主题活动。去年9月20日首个“感恩日”,我市各套班子成员和社会各界代表1万多人,在市区成功举行“忠诚。感恩”万人行和签名活动,各县(市、区)同时举办“万人行”及签名活动,参加总人数超过4万人,气氛热烈,盛况空前。这次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践行忠诚、感恩奉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迸发,活动中不少群众自觉地加入到“万人行”的队伍中,成为一道感人至深的风景线。二是成立市感恩奉献协会,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感恩奉献(慈善)协会,广泛动员揭籍海内外乡贤、企业家弘扬感恩奉献精神,捐资建设揭阳市的公共设施和公益项目。三是出台《揭阳市捐办公益事业投资兴办实业鼓励办法》,保护和激发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外国人士和其他市外人士投资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兴办实业、支援揭阳建设的热情,共同促进揭阳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组织揭阳市“功勋奖”和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举办了首届揭阳市“功勋奖”评选活动,授予赵锡浩等10名同志揭阳“功勋奖”荣誉称号,并举行全市性功勋人物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出版先进事迹册子等,在全市树立忠诚楷模。每年一次组织市民群众投票评选道德模范,在举办的2届活动中评选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等五类道德模范15名,有力地昭示和弘扬了感恩奉献的良好风尚。
寸草难报三江情。“忠诚如山,感恩奉献”,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人类社会的高尚德行,在市委的大力推动下,在广大干群的追求努力下,正成为揭阳人的思想共识,揭阳的精神支柱。如今,她已深入民心、遍地开花!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市开展感恩奉献和忠诚教育活动,在揭阳崛起振兴大业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忠诚奉献感召了一大批的党员干部、一大批的群众学生、一大批的企业家、一大批的侨胞乡贤,凝心聚力,共促发展,揭阳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践证明,把忠诚奉献作为揭阳的精神支柱,是揭阳人民的共同追求,是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代而强的必然选择,是振兴揭阳的致胜关键!
今天,全市上下都牢记这样一句话:“忠诚如山,感恩奉献”。
今天,揭阳大地总回荡这样一句话:“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正是这种精神,凝聚了民心,汇集了民智,集聚了民力,成为推动揭阳跨越发展的核心战斗力,成为建造揭阳楼和催生“揭阳楼效应”的源泉和沃土。
情怀的寄托
曾几何时,有人说揭阳越建越像农村。
作为揭阳人,听到别人这样的评价,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想?揭阳是我们的家园,揭阳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拥有共同的名字,同为揭阳的儿女,我们对母亲有着同样的情怀:我们多么希望揭阳崛起振兴,多么期盼城市气派美丽,多么渴望揭阳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一份情怀,我们揭阳的决策者拼命图强,我们的干部群众奋勇争先,我们的乡贤企业家慷慨解囊;正是这一份情怀,承载悠久历史、代表崛起振兴新揭阳的地标性建筑——揭阳楼及其广场横空出世、拔地而起。
一个心愿。陈弘平书记,揭阳市的执政决策者,始终有一个心愿:在揭阳赶超进位、力拔头筹的发展热潮中,在忠诚如山、感恩奉献精神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揭阳需要有一个承载悠久历史、能够代表“大揭阳”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以“立揭阳之地标,溯人文之根源,彰历史之悠久,统民情之归依,扬传统之美德”,成为新时代揭阳最耀眼的文化景观,展示揭阳历史底蕴和恢弘气魄的城市地标,延续传统美德和弘扬忠诚奉献精神的教育胜地,引领和推动揭阳新一轮大发展。
正是这一心愿,以陈弘平书记为班长的市领导集体,以一代而强的英雄气概、一事能狂的工作作风、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带领全市人民推动揭阳各项事业快速向前发展。
正是这一心愿,陈弘平书记大力弘扬打造忠诚奉献精神,带头践行忠诚奉献精神,带领市党政班子领导,以执着的精神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劲,无数次上广州、跑北京,硬是以最快的速度引来中石油世界级炼油项目落户揭阳。
正是这一心愿,陈弘平书记多次找乡贤企业家商谈鼎力襄助,十分迫切、十分动情地向企业老板“化缘”。正是源于深受揭阳市领导班子说真干实精神所感动,深受揭阳强劲的发展态势所鼓舞,深受陈弘平书记倡导的忠诚奉献精神所感染,黄畅然先生无条件捐资1.5亿元建设揭阳楼及其广场。
一份大爱。黄畅然先生,深圳潮汕商会名誉会长、深圳市玉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玉湖镇驻外企业家公会名誉会长。把家乡“玉湖”作为公司品牌的黄畅然,有着厚重的家乡情结,至目前已为家乡玉湖捐赠了近2000万元,并主动发起成立玉湖教育基金会,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倾心尽力。对于做慈善事业,黄畅然坦言:“别人怎么做慈善我不便说三道四,但是我绝不会拿慈善来做交易。因为奉献揭阳、回报社会,不是施舍,根本就不该有任何附加条件。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好一份感恩奉献、报效桑梓的大爱精神!
正是这种大爱,使黄畅然与揭阳楼结下了深厚情缘。据黄畅然先生回忆:“2008年年中的一个晚上,我和陈弘平书记一起喝茶聊天。弘平书记提到要建揭阳楼的事,显得很动情,很迫切,希望我能够鼎力相助。我十分明白他为打造揭阳岭南水城所付出的苦心,更深为他呕心沥血为揭阳谋发展的精神所感动。我欣然作出承诺,无条件捐资6000万元建设揭阳楼(实际出资7000万元)。”后来得知揭阳市主要领导正研究将揭阳楼进一步打造成广东省第三届粤东侨博会的户外主会场时,黄畅然先生主动找到陈弘平书记,郑重承诺无条件再捐资8000万元兴建揭阳楼广场。后来有人将这一故事称为“功夫茶泡出揭阳楼,侨博会牵出大广场”,成为一时佳话。
一种速度。从开始建设揭阳楼广场到侨博会召开,只有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而根据工程量,常规建设则需2年时间完成。面对这一不可能完成而又必须完成的“超紧工时”工程,揭阳市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工程指挥、管理、协调、施工的建设者们通力合作,大力践行“真、实、效”理念,同心干、超常干、高效干,展开了可歌可泣的建设大会战。为了这一工程,陈弘平书记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只要不是外出公务,4个多月,每天他都会挤出时间到工地就一些关键问题和重要细节费心劳神;为了这一工程,黄畅然先生在集团的众多工程项目“都只能匆匆看一眼就离去”的情形下,一次次从深圳专程赶到揭阳的施工现场,指挥协调,乐此不疲;为了这一工程,揭阳楼广场建设指挥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玉湖集团的建设者,怀着不负市委和人民重托的情感,竭力以最快的速度打造最优的工程,不惜透支着自己的体能。
时间见证了这一“奇迹工程”:2010年5月,揭阳楼广场工程开始启动前期拆迁工作,2个月就完成了拆迁任务;7月,广场、周边道路、绿化工程、照明设施、过街地下人行通道等一系列配套工程开始铺开建设;11月,揭阳楼广场以其特有的磅礴大气和文化内涵,如期铺展于世人视野。短短的4个多月,揭阳建设者创造了奇迹,创造了“揭阳楼速度”。这一现象和揭阳经济的快速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的快速度高效率,被媒体统称为“揭阳速度”。
揭阳楼及其广场以其雄健伟岸的汉代城楼建筑形象、宏大壮美的广场及景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跃成为揭阳的新地标,成为揭阳的城市客厅,成为“揭阳八景”之首。揭阳楼及其广场创造了很多第一:揭阳楼广场,面积30万平方米,为粤东地区最大的文化广场;揭阳楼青铜方鼎高9.9米、重58吨,形体和重量为世界之最,寄托了揭阳长治久安、万众一心的祝愿;广场以“水上莲花”为主题,莲花图案地景,面积1.9万平方米,为全国最大的独体图案地景;黄畅然先生捐资超过1.5亿元,为当时揭阳市单笔捐资之最。
揭阳楼及其广场建成后,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目光,无数的镜头定格了揭阳楼,无数的诗篇抒写了揭阳楼,无数的赞美献给了揭阳楼……
古朴大壮的揭阳楼,在揭阳力拔粤东发展头筹、赶超进位的建设热潮中应运而生、奋然崛起,寄托着揭阳人民再铸辉煌的情怀,蕴含着忠诚奉献的理念,彰扬着一代而强的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象征着揭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从进贤门时代,向着揭阳楼时代的嬗变,也宣示了后来居上的揭阳,敢于担当破解粤东发展难题的“引擎”。
汉楼瑞气正充盈,矗立于市区东大门的揭阳楼,就如今日之揭阳,如日初升,活力四射,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力量。由此,作为揭阳人民热爱揭阳、再铸辉煌情感的物化,作为“忠诚如山,感恩奉献”揭阳精神的产物,作为揭阳不断跨越、创造伟业的旗帜,揭阳楼反过来更催生和促进了这种情感和精神的发酵和升华,于是,巨大的效应产生了。
这,就是“揭阳楼效应”!
“揭阳楼效应”,是在揭阳强势发展背景下,忠诚奉献精神激励下,乡贤捐建揭阳楼义举感召下,产生的一股以乡贤企业家踊跃投资捐资为代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热爱揭阳、回报揭阳、建设揭阳的热潮。其核心是忠诚奉献精神;其意义是人心归一,众志成城,推动揭阳崛起振兴。
汉楼雄姿显豪情,忠诚奉献扬浩气。“揭阳楼效应”,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久久回荡在揭阳大地上……
(编辑:蔡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