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特区就应有“特”的工作作风

在汕头经济特区30年的探索与实践中,不乏有值得一提的宝贵经验和特色亮点,特事特办的工作作风正是特区特有的财富。作为特区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汕头特区报》原社长陈泽在这一点上很有发言权。在办报过程中,他亲身参与、经历了特区报业的兴起,从中感受了特区特事特办的作风。

5000元创办特区报

1957年,陈泽从市政府调到《汕头日报》工作,历任编辑组组长、办公室主任、副总编。1985年7月中旬,他接到市委的调动通知,让他到特区工作,创办一张特区的报纸,而且不能按常规办报,要特事特办。

什么叫特事特办?对我来说,真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陈泽说,当时上级要求办一张类似深圳的《蛇口通讯》的报纸,但他认为,汕头特区的读者对象、新闻来源及由此产生的版面安排,都不同于较先起步的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兄弟特区的办报经验只能借鉴,不能照搬。经过反复酝酿后,在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思想指导下,他做出了一份既有汕头特区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特事特办特别体现在办报经费上。陈泽笑着说,当时特区处于初创阶段,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支持较充足的办报经费。在特区宣传部的帮助下,他们借到一套两房一厅约40平方米的房子,并从财政局拿到5000元开办费。这5000元完全用在买办公用品上。

陈泽说,办试刊千头万绪,需要约稿、与通讯员或新闻秘书沟通,需要排版、印版,全都需要钱,但他们一无所有。激励他们往下走的,正是那宝贵的特区精神——特区没有电厂、水厂,没有宿舍,特区第一批建设者便依托老市区的资源,一点一滴为特区奉献,这已是一种榜样。在当时的老大哥汕头日报的帮助下,《汕头特区报》筹备组顺利召开了第一次新闻秘书会,达到沟通信息、组织稿件的目的。后来还通过南方日报的有力支持,印出了质量较高的报纸。

1986年5月1日,3万份《汕头特区报》试刊号,也是粤东地区第一家彩印大报,从广州运抵汕头交给邮电局发行。当时的喜悦心情,简直是无以名状!陈泽说。

24小时答复口号遍全城

在长期办报的过程中,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使陈泽摔打出一身良好的专业素质,练出一副睿智的编辑眼光,养成一种严谨的文字作风。凭着深厚的新闻功底,他总能以敏锐的嗅觉捕捉活鱼,以生动、可读的新闻,将特区建设的亮点反映出来。

24小时答复事件就是其中的一条活鱼,同时也是特区特事特办作风的一个亮点。

1987年4月的一天,《汕头特区报》接到一个投诉,称一些电梯工态度生硬,职工乱停单车,机关办事拖拉等。这个投诉来自一位较早来汕投资设厂的香港客商——锦龙织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谦先生。时任管委会主任刘峰得知此事后,便立即约见了陈先生,并征求他对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陈先生直言,特区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用服务的观点来搞行政管理。他提出,特区管委会能否提出24小时答复的口号?如果机关行政带头这样做,特区的服务和效率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接到报道这件事情的稿件,陈泽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好新闻。他特别吩咐一版主编应认真处理,将其放在头条显著位置。当编好的版面送到面前时,他却皱起眉头:怎么把主标题定为《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呢?这样处理,完全无法突出稿件的新闻价值,更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陈泽略一思考,便将标题改为《口号:24小时答复》,并放在报纸上最显著的位置。

4月29日,就在刘峰约见陈先生的第二天,这句出现在《汕头特区报》的24小时答复的口号,在汕头特区掀起波澜。各机关部门迅速作出反应,雷厉风行地改变工作作风。管委大楼首先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局、贸发局、税务局、特区保险公司、特区海关、汕头特区龙湖电话公司、特区工商局等纷纷制订了各种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陈泽说,对于机关部门来说,这是一场从观念到行动的革命。24小时答复提出之后,汕头特区机关办事作风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各办事机构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优质、快捷地服务,而且必须为来办事者提供便利的条件,使他们一目了然,不至于走冤枉路。

令人满意的服务,造就了令人向往的投资软环境。24小时答复这句醒目的口号因此闻名遐迩,数十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报道了这一消息,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报记者杨可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涝屎日本仔

潮汕爆笑喜剧:好吃鬼-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