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肖笙:用画笔重绘百载商埠

肖笙在汕头大厦门前写生。

核心提示

随着新城的崛起,旧城悄然衰老消逝,这是一座城市的发展写照。近些年,汕头越来越多的有心人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那些日渐模糊的城市记忆,有人用文字,有人用镜头,有人用行为艺术,还有人用画作——虽然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对老市区的感情不同,但大家的出发点却都是一样的。

背着画夹、骑着单车穿梭老街的肖笙是一位年届古稀的退休舞美设计师,半年多来,他常常独自一人到老市区写生,安平路、永平路、德兴街、百货大楼、老邮局等都成为他画纸上的主角,他还凭借记忆,重绘了早已消失的红亭、红砖楼、老市政府和新华电影院日前,记者来到肖笙家中,边欣赏他的画作,边听他讲述与老市区的情缘故事。

搬新家后更留恋老市区

上世纪40年代初,肖笙出生在老市区大观园附近的一户寻常人家,从小习画的他注定与老街结下不解之缘。我在大观园附近住了40多年。肖笙回忆到,几十年来,他对老市区的老街巷陌、座座洋楼、一树一木、一花一草和善良朴实的邻居充满了感情。1958年,还在中学时期的他就写生西园酒厂、红亭等,还经常到市郊写生。

20多年前,肖笙一家东移迁进当时的新区——国际大酒店和艺都大剧院附近,离开之后越留恋老市区。那里承载我自儿时起的深刻回忆,洋楼和马路依旧,自己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老市区富有无穷的美。肖笙告诉记者,虽然老区的路道没新区那么平坦,卫生环境没新区整洁,但每当走在老街道看到一座座老建筑,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由然而生。

我喜欢在老市区溜达,退休之后,我经常独自骑自行车,背上相机闲游老市区,或徒步于那老街小巷。看看以往的老马路旧洋楼,感受那老商埠的风韵,慢慢品味老洋楼的风采,细心欣赏其拱顶、门洞、窗台、柱饰的精致雕花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这一切,深深激发起肖笙的写生欲望。

融情于景重绘老建筑

近三几年来老市区衰老得更快,只是数月之隔又有楼房被封被拆老街被堵。目睹百年商埠的发祥地的这种变化,擅长风景画的肖笙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快要消失的老市区留笔。2010年深秋,肖笙开始用速写的方式,走街串巷,重绘老市区那些标志性建筑。

半年多来,每当天气晴好时,肖笙就背着画夹、带着小凳子,踩单车去到老市区,找好角度后,就开始作画,一画就是2个多小时。老市区的人很朴实很热情,见我洗笔需要清水,会主动为我取水,冲了茶还招呼我喝,有的还为我搬来小桌子肖笙告诉记者,他的画中除了老街和老建筑,更有不少老市区的人。

在肖笙的20多幅老市区写生画作中,有一幅南生公司速写,画面上从枝头压下的数朵生机勃勃的木棉花,为残旧建筑增添了生命力,越发突显创作者心中对这栋大楼的怀念之情。而让肖笙颇感得意的,是红亭、红砖楼、市政府旧址和新华电影院这4幅钢笔淡彩画。这几栋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大多连‘70后’都未曾见过。肖笙感慨地说,他参考了史料,凭借回忆,加上对老市区的感情,执笔勾勒出想象中的景象。随笔而不随便!肖笙打趣说道。为了让画面呈现陈旧的效果,他还特意在画纸上刷一层淡淡的黄色。

尽心意留住城市记忆

除了画作,肖笙经常跟年轻人分享写生老市区的点滴感受。今年70高龄的他还会上网,在本地网页论坛上写文章、贴图,抒发自己对老市区的感情。

一座城市失忆是很可怕的事情,留住这座城市的记忆是每个见证者的责任。肖笙告诉记者,近日,他将红亭、红砖楼、市政府旧址和新华电影院四幅钢笔淡彩记忆随笔送给了朋友开的一家咖啡屋,碰巧咖啡屋取名时光机,刚好与画作的意义不谋而合。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肖笙表示,他还将继续画下去,尽自己的心意为这座百载商埠留笔。他还希望有关部门能像保护胡文虎大楼那样,拿出举措修缮部分有标志性意义的老建筑,学习广州、厦门等地,使之修新如旧;同时,肖笙希望媒体加大对老市区的关注力度,开辟版块让市民投稿,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一起为留住城市记忆出力。

感性文笔留痕老街岁月

《岁月留痕》专栏在汕头都市报开设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230多期老街故事从不同角度、不同故事,描绘了老市区经历沧桑岁月的百态人生,受到众多读者追捧。去年,《岁月留痕》结集成册,第一辑顺利出版,许多市民读者争相收藏,如今第二辑、第三辑也已开始编辑排版。

昨天,记者采访了《岁月留痕》的作者曾耀强。写《岁月留痕》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虽然写作的过程并不容易,但我总是带着愉悦的心境出发,在老街寻寻觅觅,而后把耳闻目睹的描述出来。曾耀强告诉记者,汕头的老街是写不完的,之所以每周总是如期与读者见面,除了有报社领导、同事的支持,报纸版面提供了平台,同时,广大读者的喜爱更给了他无限的动力。我只是一名记录者,并乐此不疲。曾耀强笑言自己在老市区沿街拾破烂,把老街破碎的记忆集合起来,带着一种真实朴实的情感去记录。有时会遭遇词穷的尴尬,有时思绪又刹不住,文字洋洋洒洒,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一种美好的情绪,一种对老街的感情。曾耀强如是说。

最让曾耀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起老市区,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保护城市记忆的行列中。有时在老街采访时,总会碰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或高举相机,或手持录像机,用镜头记录老街的景致。曾耀强告诉记者,青年教师吴怀锋也用油画形式来记录老市区,创作了不少老街图,勾起老汕头人无限回忆。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一条街一条街走下去,继续用文笔留痕老街岁月,留住这座城市的美好记忆。

闪客摆NO保护香园

2008年,位于市区外马路和博爱路交界古香古色的老式建筑物香园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都市快闪一族,他们用行为艺术号召人们保护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香园。

只见闪客中有戴的头盔骑自行车,有的脚踩滑板,有说有笑,不一会便整齐的排出英文单词NO。不一会,随着一声哨响,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凝固了。10分钟过去后,又是一声口哨,他们迅速散开,消失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

快闪结束后,这群年轻人表示,保护香园的行为艺术主要是想引起人们对老市区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建筑保护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汕头难得有这么美的地方,如果由于片区的改造而被拆将会十分可惜。他们希望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汕头老建筑物的行列中来,共同保护这座城市难得的记忆。

大学生用DV记录老街故事

2008年的时候,一群学生装扮的年轻人来到汕头香园、桂园等老式建筑物前,用他们手中的DV寻访汕头的记忆,通过口述的形式来记录汕头的历史。

这群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告诉记者,老建筑是汕头的最重要的回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随着汕头的沧桑变化,很多这些建筑物虽然仍旧屹立不倒,但是很多历史文化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被淡忘。现在还能够记得老城区的故事的老人也少之又少了,他们希望能够尽最大的能力寻访、记录这些属于汕头的痕迹。

据了解,这部记录片将在老城区的大街小巷取景,除了香园、桂园、老邮局之外,还有海关大楼,小公园和工商银行等等。他们希望不仅要保存某些有意义的建筑,更要保存老市区这个鲜活生命和文化命脉。

本版撰文/摄影:本报记者方晓F实习生吴旖旎赵剑云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语电视剧:透码准准(六合彩迷)

贺新年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四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