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蕾) 目前已进入早造水稻收割时节,我市各地农村陆续开始夏收。据市农业部门统计,今年全市早造粮食播种面积33.02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6.7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由于我市早稻长势良好,预计产量将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工作,将其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为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开春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和涉农单位加强对国家惠农政策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切实把国家有关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效应。目前,中央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846.44万元和省、市、县种粮直补资金等已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中央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664万元、省级水稻良种补贴资金19万元全部到位。
同时,我市抓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落实。按照省的统一部署,各县制定本县高产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并落实工作要求,强化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执行《广东省2011年粮油糖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迅速落实万亩高产示范点建设工作,重点建立千亩核心展示片和百亩高产攻关田;落实高产技术措施,在确定示范推广品种的同时,加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推广,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在高产片地带动下,全市高产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据统计,早稻早、中、迟品种配搭比例为1.2:2.6:6.2。杂交稻和常规优质稻种植面积24.63万亩,占总面积的92%,其中超级稻品种比例达到78%。
此外,我市注重加强服务工作,提高生产效益。今年以来,我市针对生产实际,以技术入户、措施到田为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范围,明确责任,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全程科技服务活动。重点做好苗情、墒情、病虫情、旱情、灾情监测,提高生产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市共有科技人员665人次投入科技服务活动,举办培训班30期,印发技术资料1.952万份,培训农民46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