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副校长陈庭照:踏上新征程的汕头经济特区要增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是要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要着眼于特区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树立人才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引才力度,建立用才机制,强化激励服务,切实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市社科联原调研员、党组副书记李志云:我市必须对各个区县拟订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使城镇建设等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要吸取经验教训,减少多次拆建所造成的损失,要重视民生问题,切实解决农村隐形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
市税务学会副会长郭大沐:扩围之后的汕头经济特区首先应该调整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设立专门技术研发基金,积极引导、鼓励和资助企业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成立专门机构,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动态,提前介入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提供成果转化的条件,加快技术和产业的融合,引进新技术、新产品。
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秘书长谢灿斌:要大胆突破传统党建方式,大胆创新组织活动载体,大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党内民主方式,大胆探索党风廉政建设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
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林振伟: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提高办事效率,真正做到依法行政、公平管理,让企业和公民信得过政府;要通过拓展群众参与平台,出台有效措施,努力创设群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鼓励群众参与社会事务,密切政民和干群关系。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林小斌:
以创新作为特区发展的内驱力
汕头经济特区扩围了,这不仅是一个机遇,也对汕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林小斌认为,如今的周围环境、发展条件都与特区设立之初很不相同,需要全市干群做好努力工作的准备。
林小斌指出,创新是整个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由于汕头人多地少,因此今后的发展不能再停留在原来大范围铺摊子的做法。为抓住特区扩围机遇,加快建设幸福汕头,我市一定要明确必须做的各项工作,特别要把所有的工作的动力转向创新,包括工作机制、工作面貌、社会管理等等,从创新角度提升整体水平。
如今全国有很多特区,汕头如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林小斌说,要建立一个不同以往的新的科学发展方式,带出科学的新的幸福观,汕头特区要在过去30年主要针对侨字做文章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出对台特色,利用在全省中地理位置距离台湾最近以及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在对台交流合作上先行一步等优势,借鉴福建的厦门、平潭分别与台湾的金门、新竹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做法,寻求与台湾高雄的进一步对接,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医疗乃至社会管理经验借鉴等各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
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荣誉会长刘锦庭:
呼唤特区精神擦亮特区牌子
汕头特区扩围,是汕头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市台港澳经济研究会荣誉会长刘锦庭指出,要把功夫做在特区素质的提升和内涵的挖掘上,当务之急是要呼唤特区文化精神的回归,擦亮特区牌子。
刘锦庭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特区政策优势在弱化,特区文化精神在淡化,特区改革力度在退化,特区发展活力在僵化。凭小商小贩意识、小农经济意识是办不好特区的,汕头特区初创时期形成的勇当拓荒牛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遵守规则的法制精神、乐善好施的人文精神等特区文化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锦庭建议,我市应紧紧抓住特区扩围的契机,给力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新作为;给力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为民办好事实事上有新成效;给力推动汕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参与海西建设上有新进展;给力推动做大侨字文章,在擦亮侨乡优势牌子上有新突破;给力推动制定幸福指标评价体系,在建设幸福汕头上有新举措;给力推动党的建设,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上走出新路子。
市人大常委会常委、财经工委主任刘岳金:
把南澳打造成引进台资的桥头堡
5月1日起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这对于我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将起到极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常委、财经工委主任刘岳金认为,我市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继续争取国务院、省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把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推上新台阶。
刘岳金认为,我市要把南澳岛作为特区中的开发区,争取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作为引进台资的桥头堡,成为特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并适当调整扩大市区范围,力争把桑浦山约6平方公里并入汕头市区,同时争取省对所得税分成比例、县域补贴政策、增值税消费税返还等给予倾斜,提高地方财政能力。
首先我市要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在招工、医疗、教育、社保、福利以及公务员补贴等方面,都应一视同仁。刘岳金认为,还要整合南区资源,把省属、市管部门和区政府统一起来,成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协调多方关系。再次,要高起点做好规划,特别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最后,还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施大部制,总结推广濠江区的经验,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办事效率。
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主任蔡述彪:
新使命新希望新目标新任务
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主任蔡述彪认为,特区扩围给我市提出了新使命、新希望、新目标、新任务。
蔡述彪认为,特区范围的扩大,改变了多年来我市内部发展中的诸多不协调状况,有利于统一领导体制、统一城乡规划、统一法规政策以及统一发展布局。他建议我市要明确发展的目标,特别是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各种改革的综合配套,还要以区域中心城市为出发点,优化第一产业,发展优质高值农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自主产权制造业,做大第三产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此外,还要依托海西经济区这一平台,东接长三角、西承珠三角,面向海内外,汇集侨资侨力和民资民力,打造世界潮都、宜居之城、美食之乡、休闲胜地。
蔡述彪还指出,特区要适应新的变化,实现新突破。要用好地方立法权和吃透国家给经济特区在产业、税收、金融、土地、外资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把政策资源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社会财富。此外,还要想方设法突破发展瓶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并打破常规、提速进位,给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新答卷。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
用好用足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
特区扩围,使汕头超常规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建设幸福汕头,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好用足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王炜中认为,政策比资金重要得多,因为政策既能生财,又能聚财,是再生能力很强的宝贵资源。
到目前为止,中央赋予汕头的特殊政策,除了特区政策,还有侨务政策、沿海开放城市政策、海西经济区政策等。王炜中认为,汕头实施这些政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不少潜力可以发挥。
抓住扩围机遇,加快建设幸福汕头,即在用好用足现有特殊政策的基础上,还可以大胆向中央要政策,王炜中建议,我市可以考虑建议中央赋予有一定基础的汕头保税区以保税港区的特殊政策,进一步提高汕头的开放度和吸引力。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市最突出、最根本的优势,我市也应重视蓝色海洋经济,即开发海上运输、海水养殖、海上旅游等洋面资源,而且可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利用软资源发展高科技含量的软产业,发展海洋功能(即健康)食品。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陈汉初:
让大特区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特区扩围,其重要意义不仅是简单的特区面积扩大,而是其发展上的内质的飞跃。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副研究员陈汉初认为,汕头特区扩围应该在城乡一体化上迈出新的步伐,先行先试,让大特区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先行先试是特区的基本政策,也是最根本的政策,是一条大政策,用好了威力无穷。陈汉初表示,平心而论汕头如今是落后了,究其原因关键还是观念上的落后。他建议汕头可以建成全国城乡一体化的试验区,因为汕头推行城乡一体化是有条件的。破解现有在人口构成、分配矛盾、管理观念上的问题,就必须解放思想,敢干敢试,先行先试。
陈汉初也建议,我市应该有一个谋划大汕头特区的超前意识,在大城市交通上谋划大特区,在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上筹办大特区,在大城市绿色发展上管治大特区,在让市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上构建大特区民生保障体系。同时还应向中央、省建议有关所得税政策的倾斜,甩掉历史债务包袱,并在体制改革和整合资源上下功夫,此外还可以认真研究借鉴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经营城市的经验。
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教授隗芾:
扩围首在扩观念
汕头大学文学与文化学教授隗芾认为,在全国抓紧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之时,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这无疑壮大了特区的实力。汕头经济特区可以与厦门联手,共同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实体,融入国际海洋文化大潮中。
隗芾指出,当今的世界是海洋文化的世界,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循海洋文化新时期的规则。汕头经济特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同时,必须完成从大陆文化商业思维向海洋文化商业思维的转变。要转变我们已经习惯了的思维方式,适应海洋文化新时代。
隗芾认为,我们要转变以言利为耻的儒家传统义利观,树立资本回归社会的社会发展理念。要树立机遇决定成败的观念,科学地抓住机遇,推动发展。对商品的认识要由大陆文化的重视使用价值转向海洋文化的重流通价值,充分开发商品的新领域;要改变传统的互助精神,突破家族制经营。隗芾认为,国际市场只能以信守契约为准则,所以要改变传统的诚信观念,树立现代契约精神。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庄怀:
为粤东发展、海西发展作出新贡献
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庄怀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扩围标志着经济特区进入了大特区时代,也标志着经济特区进入了进一步谋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发展阶段。
庄怀认为,中央对于汕头提出了不同于其他经济特区的要求,汕头肩负着对粤东发展、海西发展作出新贡献的历史使命。他认为,扩围后的汕头经济特区面临着两大发展机遇,一是成为先行先试的试验区,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谋划汕头发展。汕头应该抓住这些机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大胆探索。
庄怀同时指出,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汕头经济总量偏低。与此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对我市来说是一个大挑战,投资环境差将成为特区发展的绊脚石,一些人特区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人才缺乏也将成为特区发展的重内伤。我市应该坚决贯彻中央、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将之落到实处;要弘扬特区精神,发挥主体作用,迸发干事创业的热情;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共同谋划汕头发展。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郑惠生:
确保公交先行鼓励低碳出行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郑惠生认为,应该用三个视野(国际视野、生态视野、人性视野)和四项原则(确保公交先行发展、抑制个体机动膨胀、鼓励低碳出行方式、严禁公务用车私用)来规划和建设我市中心城区交通,使之良性运行。
郑惠生指出,从国际上看,城市交通的机动模式分为小汽车模式、小汽车和公交并重模式、公共交通模式。结合我市的道路状况、人口密度等,中心城区应形成公共交通模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设施和服务良好的公交系统。汕头中心城区交通应该在低碳出行方面有所作为,通过鼓励骑自行车、步行以及全力以赴发展公交来抑制个体机动交通,使无序、拥堵、危险、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同时通过厘定机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和公交系统智能化等措施使城市交通更为人性化。
郑惠生希望政府财政增加公交发展方面的投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个体机动车的无序增长,让市民能够选择低碳的方式出行,使我市交通更为顺畅、有序。
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莫善朝:
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跨越发展
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莫善朝提出,汕头可以借鉴厦门经济特区的经验,把两岸合作的重点放在人才的交流、引进上,放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推动汕头经济发展。
莫善朝认为,汕头经济特区在促进两岸经济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中,要发挥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特区精神。汕头可以学习厦门,聘用台湾专才担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职务。甚至可以聘用拥护祖国统一、关心汕头建设又有专才的台湾优秀人士担任特区顾问和政府行政部门顾问,参与指导特区建设。
莫善朝认为,我市可以聘请台湾地区农业领域的专家,将台湾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和科技化的经验与汕头实际相结合,推动我市农业加快发展。通过制度创新,经济组织、经营模式、技术产品的创新,完成汕头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为全国、全省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子,为两岸实现大合作、大发展作出贡献。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林馥盛郑梦婕本版照片本报记者方淦明摄